目录
|
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热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别称之为“视网膜效应”。
在生活中,“视网膜效应”有它的优点,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不足,会导致人的错误判断,比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人们通常说“眼见为实”,总是以亲眼所见作为判断事情的依据,但“眼见为实”只能算是真话,却不一定是真相,就像“坐井观天”一样,是由“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这方面的主观的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一个只是学习好的学生总能得到“三好”学生的奖励,而班里只要发生了什么坏事,老师总是要找叫以前曾经干过坏事的学生,每一学科的老师总是喜欢在他那一学科上表现出色的学生??我看过这样一篇故事: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的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成绩却进一步很大,而他们的老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挖苦他,讽刺他,说他抄袭,这严重地损害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这个学生真正的破罐子破摔,成了真正的“坏蛋”,而实际上他的成绩是他努力的结果。他也想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想给老师和家长一个惊喜,但由于老师的这种不该有的误解造成了他的失望、绝望、愤怒。以至于自暴自弃,专门和老师对着干,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这是教育的失误,也是教育中“视网膜效应”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