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型消费

目录

  • 1 什么是自虐型消费
  • 2 自虐型消费产生的原因
  • 3 自虐型消费案例
    • 3.1 案例一
    • 3.2 案例二
    • 3.3 案例三
    • 3.4 案例四

什么是自虐型消费

  自虐型消费指的是经常“花钱买罪受”的消费行为,并且此类消费者乐此不疲。

自虐型消费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祖先的年代,由于生存竞争条件恶劣,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觅食,每周花费在寻找和煮食食物上的时间至少20小时。然而,到了现代,人们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便不在需要为食物操心,每周只需花30分钟就能从超市买回所有需要的食物。对比之下,现代人要比祖先们多出来许多闲暇的时间。那么,这些闲暇的时间怎么打发呢?事实上,现代人的注意力已经远远超越了食物本身,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有没有吃的?”而是“怎么样可以让我跟别人不一样,显得特别?”(如,“怎么样好吃?怎么样吃新鲜?”、“除了吃的,还可以做什么其他的事情?”)

  消费品所传达的概念远比物体本身重要,它是彰显个人信仰、态度社会经济地位的名片,这也就是概念消费。普通消费品尽管也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它所传达的概念却为普罗大众共有,彰显不出消费者的独特性。因此,消费者势必另辟蹊径,寻找一些能标示自己独特性的消费方式。“自虐”式消费虽然会对消费者的身体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却能给消费者带来概念层次上的享受。

自虐型消费案例

案例一

  明知道恐怖电影很吓人,会给心脏带来不能承受之“惊”,却仍义无反顾地去电影院观看。

案例二

  冬天的天气本来就冷得让人难受了,还有人专门耗费巨资跑去冰造旅馆睡冰床,即便他们知道睡冰床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案例三

  在耳朵上打洞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有些人还要在舌头上把打洞事业进行到底,根本不管自己将来吃饭是不是方便。

案例四

  蹦极由bungy/bungee音译过来,在香港、台湾地区,人们音译为“笨猪跳”,作这种译法的人大概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笨的话,是断然不会去进行这种“惨烈”的活动的吧。蹦极者通常脚系橡皮条,从约40米以上(相当于10层楼)高度的桥梁、塔顶、高楼中头朝下跳下去。一个人如果心脏不够强壮的话,断然不能轻易尝试此种运动。即便蹦极是心脏不能承受的刺激项目,一些人还是回去尝试。

阅读数: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