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情绪(Group Mood)
目录
|
群际情绪是指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群体成为自我心理的一部分时,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体验。
群际情绪理论通过社会认同产生的情绪来理解和改善群际关系,群体成员看待与群体有关事件的不同方式 群体和外群体的群体情绪,不同的群际情绪激发不同的群际行为倾向,群际愤怒预测伤害外群体的倾向; 群际害怕情绪导致躲避外群体和支持内群体的倾向; 集体内疚促使补偿受伤害外群体的倾向,情绪在群际关系中的角色极少被关注,社会认知的传统方法,以个体为中心,依托认知者的信念、评价的心理表征、刻板印象、态度等概念研究群际关系,但这种方法确很少关注情绪的作用。社会认同理论从社会认同的角度,通过知觉过程的“类化”(categorization)机制,探讨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但Tajfel也承认,群体认同对其成员有情感意义,情绪在实际研究文献中相对被忽视。
群际情绪理论假设情绪是群际或群体现象,认知、情感、个人和群际现象是一个整合的有机体,群际情绪可以调节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当个体认同某一群体时,内群体变为自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社会和情绪意义,那么评价与内群体有关的事物都会带有情绪的色彩,好像这些事情是发生在个人身上一样,把情绪从个人水平拓展到群体水平。
第一,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第二,群际情绪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第三,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第四,群际情绪有助于激发和调节人际、群际态度和行为。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
即使不考虑自己的个体身份或群体身份,由于人格的原因,有些人通常是乐天的,有些人是忧郁的,这使得个体水平的情绪和群际情绪有时相互重叠,难以厘清。很多群体事件,例如国家的胜利或国家的失败,在个体水平和群际水平人们的情绪体验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要求被试报告自己的个体情绪和群际情绪时,如果他们的报告内容一致,则很难认定群际情绪的独特性。尽管两者存在相关,但群际情绪通常不同于个体情绪,比个体情绪更加可靠稳定,大量的证据表明,个体情绪与群际情绪的差别在于,人们对那些影响内群体其他成员的事件,也会产生群际情绪,即使这些事件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在群体性事件中,有些内群体的旁观者也会在内群体认同的驱动下,受群际情绪的渲染(Mackieetal.,2004)。
社会认同使自我心理感染了群体的特点,包括情感意义。因而,群体认同程度高的人们比群体认同低的人们,群际情绪表现的会更强烈,这一效应对积极群际情绪(快乐、自豪)而言,尤为明显;但就消极情绪而言,则比较模糊,一方面,可能是认同程度越高,意味着越忠实于群体,即使群体成员产生消极情绪,比如害怕,恼怒,也不会脱离群体;然而认同程度越低,群体成员越容易脱离群体,这一过程造成,认同与消极群际情绪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另一方面,高认同的群体成员,也许会重新评估群际情景避免体验消极的群际情绪,比如内疚,回忆他们国家的殖民历史,高认同的人们会理性地看待历史或合理化过去的历史以减小集体内疚。这一过程表明认同与和消极群际情绪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
第三种可能在于,当人感到内疚、气馁、恼怒时,会降低认同的程度,认同与消极情绪之间也产生负相关。因而,群体认同和群际情绪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
群际情绪聚合了群体的典型情绪,这种聚合效应在群体认同高的人身上表现尤为强烈,以前的研究发现,当群体身份凸显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也会与群体典型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变得一致,尽管先前的研究并没有涉及情绪,有理由认为,同样的法则也适合情绪,其他一些研究,通过操纵被试的自我分类,测量群际情绪发现,把自己归类为受害者的被试体验到愤怒的情绪(Yzerbyt,Dumont,Gordijn,&Wigbooldus,2002)。群际情绪的弥散性使得人们很少作为独立的个体思考问题,更多的是以群体的典型成员身份思考问题,他们认为自己也具备群体的典型特征。
群际情绪具有调节个体关于内群体、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功能。例如,群际自豪感激发人们接近内群体成员,或提高内群体认同水平:然而,群际愤怒也许激发人们对外群体的攻击、反社会行为,抑或表现出强烈的内群体偏好,外群体偏见,遵循这一思路,Gordijn等人(2006)研究表明,群际情绪体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调节具体的行为倾向。其他的研究发现,愤怒是行为的有效动因,群际愤怒与群体行为高相关,群际愤怒增强了人们对抗或攻击、伤害外群体的欲望,表现为对外群体的直接行为冲突,或发动群体性事件,通过集体行为对抗政府来惠及内群体,把外群体排挤出利益之外(Leach,Iyer,&Pedersen,2006)。群际情绪不仅仅影响行为倾向,而且会在很长时间范围内影响人们的群际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