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Group Mind)

目录

  • 1 什么是群体心理
  • 2 群体心理的特征[1]
  • 3 群体心理的类型[2]
  • 4 群体心理的形态[2]
  • 5 参考文献
  • 6 相关条目

什么是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

  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既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群体心理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

  (一)认同意识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当然,每个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要相对低一些,而小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二)归属意识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但是,归属意识里面有个自愿感和被迫感的问题。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是自愿的归属意识,而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则不确定,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个人的优势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可能对归属于该群体产生被迫感。这是一种和被迫感并存的归属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该成员首先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群体做些什么,而是考虑我归属于这个群体了,群体应该为我负责。所以同样是归属意识,自愿的归属增强凝聚,而被迫的归属增强离散。

  (三)整体意识

  由于认同群体,归属于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都有或深、或浅、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群体有其群体的整体性。但是这种整体意识程度不同,行为表现不同。一般说来,整体意识越强,维护群体的意识也越强,行为具有和群体其他成员的一致性;反之,整体意识越弱,维护群体的意识也越弱,行为具有或强或弱的独立性。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正因为整体意识强,所以在发现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害于整体时采取反对态度,和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正因为整体意识弱,所以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和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所以整体意识和行为一致是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但不是同一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行为独立性强的人等同于没有整体意识或整体意识不强。

  (四)排外意识

  所谓排外意识,是指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识。群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群体成员具有整体意识,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排外意识。只要班组奖金高,管它车间发得出发不出奖金;只要车间奖金高,管它企业发碍出发不出奖金。这是群体成员普遍会产生的心理。排外意识是和群体成员把自己看做哪一个群体的成员:或者说更倾向于把自己看做哪一个群体的成员相联系的。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班组群体的成员,他就排斥车间以上的群体;倾向于把自己看做车间群体的成员,他就排斥企业以上的群体,同时他更横向地排斥同级的其他群体。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体的成员,排外的意识就越是强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难进入小群体。这反过来也说明,人们往往更重视小群体的利益。

群体心理的类型

  在不同的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群体心理,比如,家庭心理、工作群体心理、集体心理、阶级心理、民族心理等都是不尽相同的。组织行为学更关注工作群体心理与集体心理。

  1.工作群体心理

  除家庭外,工作群体是极其重要的。由二于二工作群体的目的是生产和协作,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群体的心理特点:

  (1)工作群体不是以情感,而是靠群体目标来维系的,每个成员的目标和群体目标是一致的。没有群体目标,就不可能组成工作群体。在工作群体中,人际关系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它对工作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密切,成员工作就愉快。工作效率就高;而人际关系紧张,就容易使成员协作失调,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干扰目标的实现。

  (2)工作群体的等级体系和权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往往是由组织规定的。能力强,威信高,就容易被任命为群体的领导者,居群体的最高地位。然而,这种体系和权力是可以变化的,它完全排除了家庭的那种固定性。

  (3)工作群体是个人或多或少地自愿加入的,并不是天然规定的。正因为如此,如果个体在工作群体中感到人际关系良好。心情愉快,工作富有挑战性,各种需要能得到满足,并且能获得较高的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继续参加这个群体。相反,他就有可能脱离这个群体,而去参加其他的群体。总之,工作群体对人的吸引不如家庭那么大,归属感也不如家庭那么强烈。人们之所以加入这一群体,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它带有强烈的动机性。

  (4)工作群体的互动远不如家庭那么深刻。工作群体中成员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工作和生产中。人们在互动中,往往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部暴露出来,所以,这种互动是浅薄的,对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之,工作群体的互动,由于情感投入的比较少,所以只能是一种表面性的,它很少深入到更深的层次。

  2.集体心理

  集体成员是由符合社会利益而又具有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联结起来的。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首先,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为集体是指摆脱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人们的共同体。

  其次,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所赞同的目的的人们联合体。它通过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共同目的把人们联结在一起,正是这一点,把集体同其他类型的群体区别开来。

  第三,集体通过共同活动的过程直接把人们联系起来了。在集体中,个人之间的联系是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劳动内容为中介的。

  第四,集体具有完整性。即集体是共同活动的系统,它具有自己的组织、职能和分工,有一定的领导和管理机构。、

  第五,集体能保证个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个性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集体,它有别于其他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集体对达到有社会意义目的的指向性。即社会所规定的目的和集体所提倡的目的,可以被其成员所接受,并转化为每个成员的目的,同时努力达到社会、集体、个人目的的一致。当然。这种指向性并非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宣传和教育。

  2.集体的团结性。集体团结性,表示着集体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和知、情、意上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是建立在组织统一的基础上,其中价值定向的统一,是这种团结性的指标之一。但这种团结性必须要与达到社会意义目的的指向性相结合,只有如此,才具有集体的意义。

  3.在集体成员的业务交往范围内,集体主义的相互关系占主导地位,而在个人交往的范围内,则是人道主义的相互关系占主导地位。

  4.集体主义的自我组织性。即集体的决定,在于达到集体的目的和捍卫集体的利益。这种自我组织性是自觉的,并非外力压迫所致。

群体心理的形态

  1.群体归属心理

  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为准则,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例如,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上表明自己身份时,总是说我是某个学校的,到了学校,则强调是某个系的,到了系里,又表明是某个班的。这种表现校、系、班身份的意识,就是归属感的一种具体表现。群体的归属感,由于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不同,其表现的程度也就不同。群体凝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绩越大,其成员的归属感也就越强烈,并以自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而自豪。所以,先进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比落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要强烈。另外,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同时或先后参加几个不同的群体,他对这些群体都产生归属感,而最强烈的归属感是对他生活、工作和其他方面影响最大的那个群体。一般来讲,人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要比对工作群体的归属感强烈得多。

  2.群体认同心理

  群体认同感,即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由于群体中的各个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目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同属于一个群体,于是在对群体外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上,都自觉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自觉地使群体成员的意见统一起来,即使这种看法和评价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群体成员也会保持一致,毫不怀疑。例如,某个成员与群体外的他人发生意见冲突,那么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就会与本群体的这个成员的意见保持一致,认为他说的对而批驳对方。

  一般来讲,群体中会发生两种情况的认同,一是由于群体内人际关系密切,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大,在群体中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成员会主动的与群体发生认同,这种认同是自觉的。另一种认同是被动性的,是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被群体抛弃或受到冷遇而产生的从众行为。这后一种认同是模仿他人,受到他人的暗示影响而产生的,尤其是在外界情况不明,是非标准模糊不清,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时,个人与群体的认同会更加容易。

  3.群体促进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个人单独不敢表现的行为,在群体中则敢于表现,一个人单独很少做的事情,在群体中却做了。这就是说,个人在群体中变得胆大起来。这是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把群体看做是强大的后盾,在群体中无形地得到了一种支持力量,从而鼓舞了个人的信心和勇气,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做出了独处时不敢做的事情。并且当群体成员表现出与群体规范的一致行为,做出符合群体期待的事情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扬,从而就使个体感到箕行为受到群体的支持。这种赞扬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个人心理的感受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表情,甚至仅仅是同伴在场,都可以成为促进作用而被个体体会到,从而强化其行为。

  然而,群体的这种鼓励作用。并不是等同地发生在每个成员身上,有的受到的支持力量较大,有的劂较小,还有的则感受不到支持,甚至还会产生干扰作愿。因此,一个群体能否对其成员产生促进作用,要受成员个人一窆条肄的制约。这些条件表现为:第一,群体成员必须服务本群体的规则,热爱自己的群体,为群体的利益服务,而不能成为群体的越轨分子;第二,个人与群体认同,并希望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成为个人利益的维护者。如果缺乏这两个条件,这种作用就不会发生,有时反而会产生阻碍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降低活动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云.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公关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2.0 2.1 荆学民.组织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条目

阅读数: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