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经济效益

结构经济效益(Structure economic benefit)   

目录

  • 1 什么是结构经济效益
  • 2 结构经济效益的产生[1]
  • 3 结构经济效益的特征[2]
  • 4 提高结构经济效益的途径[2]
  • 5 相关条目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结构经济效益

  结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保持经济结构合理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结构经济效益的产生

  结构经济效益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结构”一词,最初出自拉丁文Structure,意为“构造”或“配置”。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成分、各种组织及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组成或构造。

  最早用经济结构思想研究经济问题的是威廉·配第。1690年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对欧洲不同国家经济的研究,就体现了结构的思想。后来法国弗朗斯瓦·魁奈在他的《经济表》中,用几根线条以图示方式从宏观的角度构画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致联系和运转情况。

  马克思《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特别是其中差于两大部类及其附类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比例,是对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经济结构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及结构经济效益的全面论述和重要创见。

  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产生结构经济效益。比如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安排和国民经济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产生结构经济效益,并使经济结构日益优化。

  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可以使技术改造逐步高层次化,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有实用价值的技术,从而实现结构经济效益。合理的产品结构,可以使各产品的生产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相适应,有利于产销对路,使产品符合社会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扬长避短,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结构经济效益。总之,各种不同的经济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最优经济结构,会产生最优的经济效益。  

结构经济效益的特征

  (1)宏观性。结构经济效益一般具有宏观性的特征。因为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它不是针对一个企业来说的。经济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用最小的资金占用和劳动耗费与物质耗费取得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当然这不是说经济结构合理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表现为宏观经济效益,而与微观经济无关。因为经济结构合理化也有利于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由于经济结构合理化,意味着企业有了良好的内部经济条件和外部经济环境,这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保证

  从结构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之间不存在矛盾,即不存在对微观具有经济效益的活动,对宏观反而不具有经济效益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经济效益是没有负效益的效益。

  (2)动态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变化的,其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经济结构也由于内因和外因而发生变化。但由于经济结构存在的宏观性、多层次性、互相联系与互相制约性,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构成经济结构的因素这种(比如所有制结构中的某一种所有制)的变化,就会立即引起结构内部质的关系或量的比例的变化,这样结构经济效益的大小也会因之而变化。所以结构经济效益比起其他经济效益比如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的变化来说,更容易引起变化,或经常处在变动之中。这种变化,或迟或早总会引起结构经济效益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不会完全不变。所以它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结构经济效益的这种动态性或波动性,如果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则有助于结构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如果这种变化使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就会引起结构经济效益的下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就是为了使经济结构日益合理化和优化,使它们内部各方面、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协调,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结构经济效益。

  (3)综合性。结构经济效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比如,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效益

  一是从比较优势中获得的效益。各地区产业配置越是突出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越能够形成科学的劳动地域分工,越能有力地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体系及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从而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效益。

  二是地区的组合经济效益。建立在地域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的地区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地区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资金资源劳动力资源,在全国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中起合力作用,从而获得地区的组合经济效益。

  三是地区相邻连锁反应的经济效益。一个地区或其他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连锁反应,起到相互促进作用,从而获得连锁反应的经济效益。

  (4)无偿性。结构经济效益是无需增加投资就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般经济效益总是投入与收入的比较,而结构经济效益一般不需要增加投入,只是改变原有投入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产品之间的分配或比例。改变原有生产力的布局,优化劳动结合,在某些落后部门采用新的劳动方法等,就能使结构优化,从而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结构经济效益的途径

  1.要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所谓合理的经济结构,第一,必须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经济优势,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及国际分工的好处。第二,必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避免停滞不前和大起大落。第三,必须能够实现最优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并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要解决一些战线过长或过短、过重或过轻的问题,使各部门、行业、企业、产品之间能实现物资平衡和价值平衡。克服因过长造成的闲置和浪费,过短造成的供不应求,从而创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

  其次要符合国情。如我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在我国又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牢固的国民经济基础。同时,要与农业的发展相适应,大力发展轻工业重工业主要根据农业、轻工业发展的要求和农业、轻工业可能提供的资金市场来发展。

  再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对老企业进行更新、改造。同时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加强薄弱环节。

  2.投资要采取倾斜政策

  要使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取得更多的结构经济效益,必须对投资采取倾斜政策。因为投资的分配和使用方向,决定了经济的规模和方向。投资的规模适宜和方向正确,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结构经济效益。

  一般地讲,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最迫切需要的部门、行业,应当实行优先投资;对国民经济技术改革和技术革新能够起带动作用或推动作用的部门或行业,即主导产业,应当优先投资;对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应当优先投资,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充分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宏观经济效益特别好的,虽然微观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大的部门、行业、企业应当优先投资;对大量创汇的部门、行业、企业也应当优先投资。

  3.要发展能生产出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新兴产业部门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产业结构水平的重大进步、结构经济效益的日益提高,总是由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而开始的。这里讲的新兴产业部门,不是一般的新出现的产业部门,而是指能生产出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新兴产业部门。体现着某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新产业部门的形成,会带动相关产业部门以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

  在我国,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应当以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我国传统产业为重点,同时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正在发展中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电子技术、核能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为代表。我们应当建立电子工业、核能工业、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高技术产业部门作为提高我国产业部门结构素质的带头部门。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部门的相应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高层次化,以取得更大的结构经济效益。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王时杰主编.经济效益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02.
  2. 2.0 2.1 马江生主编.企业成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
  
阅读数: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