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结构性缺员是指因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开发使用、价值导向不当而导致的长期的硬性或软性缺员。
结构性缺员是指岗位需求与人员素质和数量不匹配的现象。结构性缺员是一种相对的短缺,是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问题,主要由于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关系不平衡所造成的。结构性缺员现象反映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及人力资源的供给未能适应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总体需求,是人力资源供需状况不平衡问题的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人员总体数量不少,但符合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人员不足。所谓硬性是指实有人数少于编制;所谓软性是指实有人员大于编制,但实际能干人数缺。所谓“缺员”是指用工总量不足,即现有的用工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但实际上,按照国家劳动定员标准,企业大多存在人员总数超编。所以,这里就需要引入“结构性缺员”的概念。结构性缺员指的是总量超员,但生产一线或是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结构性缺员,即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不同专业间用工不均衡而导致的结构性缺员,包括一线数量型和素质型缺员两类,管理岗位和后勤辅助岗位一般不缺员。企业结构性缺员是一个复杂的大难题。只有结合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盘活人力资源,采取综合性举措才能逐步解决企业结构性缺员问题
大多数企业结构性缺员表现为四种形式:
一是初级人才过剩、中级人才饱和、高级人才奇缺的不合理现象:
二是一方面专业技术型岗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大量富余人员,造成人力资源存量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三是存在“有些人没事做,有些事没人做”的现象:
四是生产一线配置不足,而管理和生产辅助人员冗员问题突出。
从企业内部条件来看,一是一些员工思想观念还未转变,觉得管理岗位的晋升机会比一线岗位多,使生产一线岗位被冷落,缺少人员。
二是生产一线岗位缺乏公正有效的激励措施或激励不及时,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没有发挥效用,影响了一线员工的积极性。
三是人员素质、管理、技术水平不等,也会造成人员配置不当。四是敦育和培训需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培训力度必须跟上或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