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
目录
|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发表了以《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为题的论文,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在于:
第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
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
第三、它从多方面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了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了资本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决定作用。
这对研究我国西部大开发,寻找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要走出这一“陷阱”:
其次,要通过金融深化,促进资本形成。储蓄仅仅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金融机构才能将储蓄转化为有效率的投资,从而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
第三、通过大规模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就业机会,使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一个大的提高,从而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