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领导变革之父
约翰·科特是举世闻名的领导力专家,世界顶级企业领导与变革领域最权威的代言人。
2008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网将科特教授评为对中国当代商业思想和实践有着广泛影响的6位哈佛思想领袖之一。
约翰·科特1947年出生于美国圣地亚哥,早年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1972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商学院,1980年,年仅33的科特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历史上此项殊荣最年轻的得主。
约翰·科特的写作生涯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作有《变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2002)、《领导者应该做什么》(What Leaders Really Do,1999)、《松下领导学》(Matsushita Leadership,1997)、《领导变革》(Leading Change,1996)、《新规则》(The New Rules,1995)、《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1992)及《变革的力量》(A Force for Change,1990)等等。行销全球的《领导变革》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世界经理人的变革指南。科特的最近新书是《冰山在融化》(Our Iceberg is Melting,2006),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当生活空间日益逼仄,市场空间日渐萎缩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在于摒弃旧观念,寻找新视角,以不懈的变革来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的作者为此书作序,他说:"借助《冰山在融化》这本书,人们可以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收获更多的成功。"科特的著作曾经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销量过千万册。
约翰·科特还是蜚声全球的演讲家,他曾经为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演讲和咨询服务,其中包括了花旗集团、百事可乐、通用电气等世界顶级公司。进入新世纪,科特也将他广受欢迎的讲座开到了中国。科特的演讲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他的目标是激发听众的积极性,所以在个人演讲之外鼓励以互动的方式参与讨论,录像、幻灯片、案例研究,当然还有幽默和戏剧化的效果组成了科特式演讲的成功因素。
教学、写作和演讲是科特事业上的三驾马车,它们不仅奠定了他在领导和变革方面不可取代的地位,也带给了他无上的荣誉。他曾经因为改革哈佛商学院研究生课程设计而获得"埃克森奖",因提出企业领导的新观点而获"JSK奖",因撰写最佳《哈佛商业评论》文章而两次获"麦肯锡奖",因著作《松下领导学》而获《财经时代》的"全球商务书籍奖",等等。《商业周刊》在2001年将科特评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他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领导者应该做什么》一文,被2004年1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评选为"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中八篇文章之首,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等管理大师并驾齐驱。
科特事业生涯的起点是研究管理者的行为,在转向对领导艺术的研究之前,科特写了大量有关综合管理学的文章。他认为,管理者能否进行有效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
之后,科特致力于领导与管理的界定,他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是:"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这句话道出了领导与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行为体系;在日趋复杂和变幻无常的商业社会中,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科特通过一一列举领导和管理的不同职能,得出了精辟的结论:领导未必优于管理,也未必可以取代管理;要获得成功,真正的挑战在于将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并使两者相互制衡。科特的观点对我们是一种启发,在中国,由于混淆了"领导"和"管理"这两个概念及其目的,导致了对高层领导的过分倚重以及管理上的偏差。
科特对企业文化也颇有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并和哈佛商学院的另一位教授詹姆斯·赫斯克特合作了长达五年的时间,《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就是他们合作的结晶。他认为,企业文化(包括内在的共享价值观及外显的行为规范)对长期经营绩效有巨大的正相关性,企业长期经营绩效的好坏与企业文化的强弱无关,而与企业文化是否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有关。自然发展的企业文化容易导致不健康的文化,而提升绩效的文化需要管理层长期的努力。
科特的研究与写作针对的是管理界而不是学术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而不是单纯为了积累和发展学术知识,所以,科特不仅是一位学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务实的学者。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