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管理模型化,是企业最佳实践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管理领域、业务流程、控制点和任务分配与授权的一体化实现。管理模型的适应能力决定了ERP软件的客户满足能力和自适应水平。
管理模型,其主要的因素包括:管理领域(Domain)、业务流程(Process)、业务规则(Rule)与控制点(Control)、角色(Role)与职能(Function)。管理模型化,通过软件技术和IT基础环境的支持,能够实现传递最佳管理实践、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保证执行到位的效果。
有关调查发现,74.2%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加强管理水平。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周期长、所应用的系统集成性差,缺乏整体规划,尤其是缺乏借鉴成功企业实践的机会。因此,如何快速寻找到能够借鉴的最佳管理实践,是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文章对于ERP项目的成败率分析,这些分析由于没有清晰地区分实施ERP项目的企业对象的差异特征,致使过渡渲染了 ERP项目的难度,使企业产生了畏惧心理和犹豫心理。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普遍认为成功实施ERP项目其管理变革成本太高,并且项目上线时间太长,缺乏可信可靠可行的管理方法作为参照。
还有,对于ERP项目的实施效果缺乏充分的分析,产生了ERP综合投资收益不明显的顾虑。其实,国内外的ERP收益数据分析表明,只要选用了合适的软件产品,运用了标准的项目管理,能够保证ERP投资项目的成功和高投资收益率。
从企业愿望到项目过程再到项目效果,贯穿始终的是ERP软件产品,因为这其中传递的是企业管理的知识、经验和IT环境下的管理创新。而如何提炼成功经验、蕴含国际成功经验,就是ERP软件的应用核心。管理模型化就是为了适应ERP项目不同阶段的需求而出现的愈来愈强烈的发展必然。用友 ERP/U8企业标准套件,适应了中小企业需求中心迁移的需求特点,实现了需求中心的准确切脉与施行,建立了递进的可扩展的产品体系,满足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管理需求的企业现实要求。
管理模型化,其最核心在于其适应能力(Adaptive Capability)。同时,还需要对于管理的模型化处理好分类的问题,以便为不同企业的应用情境匹配最恰当的管理模型,设置恰当的参数和控制点。
管理模型的适应能力,就是其解决业务复杂性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的几个方面:
1.对于业务类型的多样化支持程度,主要是对于企业不同核心业务领域的覆盖程度和业务流程的长度与跨度的区隔
2.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与业务双引擎的建立和二者的有机结合
3.业务变量—参数的丰富性与可配置程度和可设置的柔性幅度
4.对于业务数据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与充分性
5.业务流程中控制点的易获取性和实现程度
6.建立了IT化模型和非IT化模型的区分,并有适应IT环境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的创新。
IT环境下,在从“职能型”到“流程型”的业务组织结构转变和实践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流程本身以及流程之间控制机制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型,除了突出了流程(Process)的作用,还需要突出存在于流程中的控制点(Control)的作用。
管理模型的分类,需要以企业核心业务为导向,有助于抓住企业关心的关键和核心管理问题,并且能够按照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进程提供出梳理管理模型的主脉。
按照管理模型的适用企业范围,基本分为两类,包括:
1)国际标准模型,如物料需求计划MRP、库存分类ABC、库存周转率分析、资金周转率分析等。
2)中国标准模型,如信用控制、商品计价、供应商评价、询价比价、账龄分析等。
在管理模型中,按照核心业务领域的覆盖来划分,包括了能够适应销售、生产、采购、客户、库存、人力资源、财务等各个领域的管理模型,因此不同的企业的在其不同的需求阶段会选择当前急需的,然后考虑下一步可以扩充发展的领域和管理应用模型。
在管理模型中,其参数分为三种基本情形:标准-通用的、配置-个性的、个性化需求自定义的。而且参数配置分为两种情形:绝对量与相对量的调整。
管理模型中的控制点分为四类:国家标准级、行业标准级、企业标准级、企业个性配置级。
按照模型中控制点的作用方式,分为三种:事前-预测式、事中-实时式、事后-分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