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是为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对策略性进入壁垒的分析是建立在非合作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进入和进入阻挠被看成是一个原有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的博弈过程。
策略性进入壁垒又称为行为性进入壁垒,与结构性进入壁垒不同,其最大特点是即时主动性,即在位企业在面对外来企业进入威胁时采取自认为最优的行动来提高结构性壁垒。比如,现有企业扬言一旦进入就采取报复行动;或者是对产品的定价行为、销售渠道的选择突出自身产品形象,以便驱赶对手,成为新进入者的障碍。
策略性进入壁垒的主要表现为:
①漠视进入:在位企业的市场行为,就像不存在进入威胁一样;
②遏制进入:在位企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遏制进入;
③协助进入:在位企业发现容纳竞争进人对自身更为有利。
结构性壁垒,特别是需求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形成的结构性壁垒是策略性壁垒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结构性进入壁垒,则策略性壁垒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寡头型的市场结构成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寡头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影响市场环境,使之发生有利于己的变化。许多以前企业无法控制而被看成是结构性变量的因素现在变成了可以可控制的因素,如企业利用雄厚的经济势力可以游说政府改变法规和政策,可以利用强大的研发能力改变产业的技术特点,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改变消费者的偏好。随着市场结构的演变,策略性行为进入壁垒日益成为主导形式。
1.过度生产能力投资
在很多产业中,企业调整产量是要花费成本的。为提高产出,企业可能需要增加新的设备,投入必要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在位企业可在潜在进入者进入前进行过度生产能力投资,这些生产能力在进入发生之前是闲置的。一旦进入者进入,在位企业可利用已投资的闲置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量,实施斗争策略,使进入者蒙受损失。潜在进入者在观察到在位企业所作的过度生产能力投资后,理性预期到自己进入后将招致在位者激烈的价格战,自己无法从进入中获利,因此会放弃进入。
是指随着企业所生产的累计产量的增加,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经验的积累使企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
干中学能使在位企业获得多少优势取决于两点:
(1)在位企业通过干中学能比新进入企业降低多少成本;
(2)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如果学习周期很长或很短,在位企业所能获取的优势都不会很大。学习周期很短时,新进入企业会较容易赶上在位者。学习周期很长时,在位企业只能稍稍领先,不会有太大的优势。当学习周期趋中时,干中学的策略效应比较明显,在位企业能通过在干中学上的策略性投资阻止进入,并获取较高的利润。
3.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
在位企业采取策略性行为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可以使自己获得成本上的优势,从而达到阻止进入的目的。
在位者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垂直一体化
——利用政府管制
——利用产品的互补性和配件生产
4.影响未来的需求结构
在位企业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策略性行为主要有三种:
——产品扩散策略
——提高转换成本
——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