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不干预政策

积极不干预政策(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

目录

  • 1 什么是积极不干预政策
  • 2 积极不干预政策的提出
  • 3 积极不干预政策的评价与质疑

什么是积极不干预政策

  积极不干预政策,或称积极不干预主义是香港前财政司夏鼎基于1980年提出的术语,用以概括香港政府当时“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政策。积极不干预政策建基于一个观点,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政府试图规划私营机构的资源分配,以及阻挠市场力量的运行,政府的行动最终都会徒劳无功,而且更会损害经济增长,对于开放型经济体系就更加如此.

积极不干预政策的提出

  1960年代,香港财政司郭伯伟提出不干预构想,采取自由放任政策。1970年代中,开始转向积极不干预的政策。1979年9月 ,夏鼎基在题为《过渡中的香港经济》的演讲中提到干预主义和调节机制。

  1980年12月,夏鼎基在向香港工业总会发表演说中,清楚地阐述了什么是积极不干预政策,他特别强调“积极”二字:

  “但当我提到政府的经济政策时,我是用‘积极’来形容‘不干预’的。也许我以往未曾清楚说明所谓‘积极’的涵义。这其实是指:当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预的建议时,不会纯粹因为其性质而惯性认为建议不正确。刚好相反。一般而言,政府会因应当前和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形势,权衡轻重,仔细考虑支持和反对采取干预行动的理据——在经济的任何环节以及在需求供应方面。然后,政府才作出积极的决定,研判利害所在。”

积极不干预政策的评价与质疑

  积极不干预政策被一些学者视为香港奇迹(经济发达)发生的重要因素。另一些学者认为,积极不干预政策使劳工法例保持宽松,是港英殖民地政府纵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政策。 香港以前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切合了当时客观的经济环境,也是英国政府在香港这个‘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例证。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积极不干预主义已经消亡(甚至认为过去三十年并没有实施过严格的积极干预主义),称香港现在的经济政策是选择性干预主义(selective interventionism),当中例子包括:

阅读数: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