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

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别号愚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目录

  • 1 盛宣怀的简介[1]
  • 2 盛宣怀的生平
  • 3 盛宣怀的三个第一[2]
  • 4 盛宣怀的人物评价
  • 5 参考文献

盛宣怀的简介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甲午战争后,盛宣怀认为欲图自强,当以作育人才,筹设学堂为先,以兴学堂为己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天津海关道时,盛宣怀奏准设立天津中西学堂,规定头等学堂应修习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它是中国新式大学设置的雏形。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曾赞助钟天纬在上海设立三等公学,同年11月他奏陈自强大计,分练兵、理财、育才三事,并请设立达成馆。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分设四院,其中师范院即师范学堂,是中国师范学校最早者之一。其余外院、中院、上院则相当于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各习四年,三级衔接,依次递升。此三级学制对中国新式系统学制的建立起了一定作用。南洋公学附设译书院,在编辑教本,广译和介绍各国政治要籍方面,也做出一定贡献。盛宣怀于1916年4月27日在上海病逝。他的著作有《愚斋存稿》等。

盛宣怀的生平

  同治元年(1862年),盛宣怀与董氏结婚。盛康任湖北盐法道,四川与淮北互争引地,长期相持不下,盛宣怀建议川、淮并行,难题得以解决。盛康益勉以有用之学。当时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严树森都是经世派著名人物,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行于各行省,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也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同治五年(1866年),盛宣怀与二弟一起回武进县应童子试,双双入泮。六年(1867年),祖父盛隆去世,盛康扶柩回籍。盛宣怀乡试落第,意颇怏怏。盛康家居守制,一意为惇宗睦族之事,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盛宣怀也都参与规划。

  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鸿章幕,协助李鸿章办洋务。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将至常州,盛宣怀随父母逃往江阴长泾镇,再逃至盐城。时盛康正权湖北粮道,派人接到湖北。

  光绪二年(1876年)盛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雇英国矿师郭师敦查勘湖北煤铁矿藏。次年七月郭师敦等勘得大冶铁矿。十一月盛宣怀赴黄石港会同大冶知县林佐等对铁山土地产权,进行详勘。又自民间购得部分铁山土地产权,准备在黄石港东吴王庙旁(今沈家营)设炼铁厂,后因经费难筹,李鸿章未批准。

  光绪十五年八月,张之洞决定将原准备在广东兴建的炼铁厂迁至湖北。适逢盛宣怀以事谒张,言及炼钢之事,张提到尚无铁矿,盛当即表示愿将原在大冶购得之铁山矿交给张开办。年底,盛又和张面谈开办铁矿事宜,并提出四条有益建议,为张出谋划策。张之洞遂兴建汉阳钢铁厂,开办大冶铁矿。大冶铁矿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矿山。

  光绪二十二年,因汉阳铁厂生产不景气,亏损严重,张之洞奏派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盛接办汉阳铁厂后,招募商股,将帅官办企业改为"官督商办",并改汉阳铁厂为总厂,委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为总办,将大冶铁矿隶属总厂,接着便着手改造、扩充汉阳铁厂。针对汉阳铁厂缺乏燃料、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首先派委员带同外国矿师沿长江上下暨江、皖、楚西各境,搜求钻试,寻觅佳煤,结果觅得萍乡煤矿。遂向德国礼和洋行借德银400万马克作为资本,开办萍乡煤矿,解决燃料问题。随即奏派郎中李维格出国考察钢铁,求取炼钢新法,以提高产品质量。李在考察欧美钢铁工业的同时,找到汉厂产品质量低劣的原因。盛于是购置新机炉,全面改造铁厂。经过改造、扩充的汉阳铁厂,成为东亚"第一雄厂"。外人惊呼"中国醒矣"。但盛在改造、扩充汉阳铁厂时,为解决资金问题,在日本制铁所的诱惑下,以大冶铁矿得道湾矿山及矿局的全部财产作抵押,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300多万日元,使大冶铁矿主权丧失。

  1902年任工部左侍郎,1906年11月6日裁缺(会办商务大臣),1907年,盛宣怀奉召进京,次年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1908年,因汉阳铁厂受制于日本,仍不能获利,需扩大生产规模。盛宣怀遂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被荐举为公司总经理。在冶、萍两矿设总办,与汉阳铁厂鼎峙而三,广招商股,以解决扩大生产的资金

  1910年袁世凯被免职后,盛宣怀受到重用。1911年1月6日调邮船部尚书,同年5月8日改制任奕劻内阁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请袁世凯出山,同时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10月26日盛宣怀被革职,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

  民国元年(1912年)初,盛在日本看到民国政府需款作军费。便以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的办法取得日本借款,与民国政府搭上关系,想以此来挽救自己的不利处境。于是与日本垄断财力秘密策划,民国政府分别在神户和南京同三井和正金财团签订两个性质相同的汉冶萍中日"合办"草约。2月12日,盛宣怀从日本正金银行提取300万日元借款,把这笔钱的一部分转三井洋行,三井洋行转给南京政府约250万日元。消息传出,举国哗然。盛宣怀在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同意废约,并辞去汉冶萍公司总经理职务。

  民国二年(1913年)5月,盛又出任汉冶萍公司董事长,重新掌握汉冶萍公司大权。盛根据宣统元年第一届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着手兴建大冶铁厂,扩大公司生产规模。为解决基建资金,于同年12月2日,与日本制铁所、横滨正金银行签订5个合同。以汉冶萍公司全部财产作抵押,借款1500万日元,其中900万日元用于兴建大冶铁厂,600万日元偿还日本旧债,订明用头等矿产1500万吨,生铁800万吨供给日本,作为偿还之用,40年为期。并聘请日本人担任最高工程顾问和最高会计顾问。这些合同使日本制铁所将汉冶萍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完全控制在手中,使汉冶萍公司逐步走向没落。

  民国五年(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在《愚斋存稿》一百卷及《盛宣怀未刊信稿》等存世。旧时,大冶铁矿建有盛公祠,摩崖刻有盛公纪念碑。

盛宣怀的三个第一

  一、晚清电报第一人

  盛宣怀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盛康曾经先后担任湖北、浙江等地的道员,与李鸿章关系甚好。到了盛宣怀这一代,书读得似乎并不好。22岁的时候,盛通过童子试而成为秀才。随后,屡试不第,就放弃了科举之路。

  1870年,盛受人推荐到李鸿章下担仔幕僚,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不久就获得李鸿章的器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洞开。这种状况,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痛苦的。但客观地讲,商业贸易往来,带来的是互惠五利。平等的商业贸易,只会打破垄断,促进生产与消费,消除不均。当时,世界各国都将眼光瞄准了中国。英国、美国、法国等数国纷纷要求在中国设立电报线路,均被拒绝。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70年代。

  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要求办理电报业务的呼声不断提高,清政府已经没有招架之功了。那么,办理电报这件事究竟由外国人来做比较好,还是中国人自己做好一些?答案当然是自己做。于是,就出现了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竞争

  当时,左宗棠被委任为两江总督。商入胡雪岩为此对其进行启发,称“左公可知李鸿章打算办电报的事?何不试一试,压一压他的气焰也好。”于是,与李鸿章素有官场纠葛的左宗棠上了一道奏折,提出通商救国和开办电报的要求。为此,李鸿章非常焦急。但是,李鸿章手下的盛宣怀并不焦躁。他告诉李鸿章,左要喝头道汤,但必能够成功。这是因为,大家对电报的认识还不够。盛转而去太古轮船公司寻求郑观应的支持,郑为之动窑,于是辞职转而投奔到盛宣怀的魔下。开始运作建主电报公司的事宜。左宗棠的建议,在朝廷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之后,因为朝廷正忙于琉球群岛的事情,这件事情被压了下来。至于胡雪岩,也只好作罢,把精力投入到丝绸和茶叶的生意申去。不久,盛宣怀在大沽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建立起一段短途电报线,开始运营。接着,由李鸿章出面,邀请大批要员亲往观看,效果自然很好。

  1881年,盛宣怀正式被清廷委任为电报局忌、办,主持电报局的日常工作。同时,叉着手培训电报人才。1882年,盛宣怀投入资金创办了上海至广东、宁波、厦门等地的电报线网,打消了外国人垄断中国电报事业的雄,心。电报事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盛宣怀个人赢得了先机。通过信息垄断,盛宣怀掌握了商业对手胡雪岩的个人信息。之后,他一举击溃了胡的商业帝国。1885年,胡雪岩在忧愤申死去。

  二、覆亡晚清第一人

  关于盛宣怀这个人物,历来争议很多。鲁迅称其为“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慈禧太后则称其“不可少之人”。孙中山对他的评价是“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李鸿章则评价说,盛宣怀“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之所以出现如此迥然的评价,自然源于不同的立场。而一个人遭遇如此复杂的评判,自然也与其个人人生之路的复杂有关。

  1908年,盛宣怀进入中央政权,担任邮传部侍郎。1911年1月,盛担任邮传部大臣,总理全国铁路事宜。在此之前,国内通过各种形式修建铁路,已经搞了多年。

  在一篇文章中,盛宣怀如此批评当时的状况“乃数年来,粤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川(四川)则倒账甚巨,参追无着,湘鄂则开局多年,徒资坐耗。竭万民之脂膏,或以虚靡,或以侵蚀。恐旷时愈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贻误何堪设想!”

  根据张之洞门生汪康年的记录,在盛宣怀之前,所谓“铁路商办”其实徒有其表。七八年中,耗资-两千万两白银,所修筑的铁路不过二二百里。相比之下,盛宣怀修建卢汉铁路时通过向外国借款,然后通过三名主管(两名中国人,一名外国工程师)主持大局的方式,反而在6年间修筑了1200多里的铁路。谁的效率更高,无需辩解。

  1911年5月9日,盛宣怀宣布铁路国有。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但此时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已经有不少民资人股,突然的“同有令”把民间打得晕头转向。在此背景下,一场浩大的“保路运动”展开了。盛宣怀的“铁路国”有主观意识上有提高效率的可能。但客观上严重害了民间的资本,直接导致清政府的倒台。1911年6月17日,川汉立保路同志会。现场群情激愤,哭声震天。

  不久,清政府派大臣端方率军人穿“平乱”。让人没想到的是,不久,湖北发生了武昌首义的大事。随即,端方的部下发动起义,端方自己则被部下杀死,头被割掉,放在煤油桶里到处展览。

  三、新式教育第一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被驱逐出朝廷,宣布永不再用。随即,他逃亡曰本。民国建立以后,盛宣怀回到国内,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在此后的数年中,盛宣怀一直支持袁世凯。他原本被查封的家产也陆续通过袁的手发还。1915年,盛宣怀拒绝日本的拉拢,并于次年病逝于上写。他死后,留下了大笔的财富。他的葬礼,耗资30万两白银。盛宣怀又是一位教育家。

  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堂建立,这就是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大学,这所大学的首任督办就是盛宣怀。后人评价说,他以“吁同臭之身,聚书番之气”。这评价确实有趣。

  盛宣怀热心新式教育,恐怕与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有关。他自己深受其害,于是转而从事新式教育的倡导。这确实是一件可圈可点的事业。在北洋大学堂,盛采用专家办学的方式,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具体掌管设在天津的大学堂,并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员。此外,针对当时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以及急需开发矿业资源、发展机械加工工业的实际,开设了法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等学科,并随着事业的变化,及时改变专业设置,添设了新的专业。

  盛认为,“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务中之先务。”1897年,他建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院,以及第一所外院(即小学),连同相当于大学附中的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学制,为新式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盛宣怀还创办了“南洋公学”这所学校,系今天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诸校的前身。

盛宣怀的人物评价

  盛宣怀慈禧太后对盛宣怀的评价:“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 

  李鸿章对盛宣怀的评价:“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职敏瞻,堪资大用。”  

  张之洞对盛宣怀的评价:“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

  孙中山对盛宣怀的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清史稿》十分详细地记录了铁路国有化导致帝国覆灭的整个过程,它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宣怀侵权违法,罔上欺君,涂附政策,酿成祸乱,实为误国首恶。”

  夏东元在《盛宣怀传》代序中所说:“终其生未能克服保守政治主张与进步的经济实践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盛宣怀简介[J].民办教育研究,2007,(第3期).
  2. 舒蠹.盛宣怀的三个第一[J].炎黄世界,2013,(第6期).
阅读数: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