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抚恤

目录

  • 1 什么是死亡抚恤
  • 2 死亡抚恤的对象[1]
  • 3 死亡抚恤的待遇标准[2]
  • 4 死亡抚恤的形式[2]
  • 5 死亡抚恤的待遇[3]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死亡抚恤

  死亡抚恤是国家对因战、因公和因病死亡军人的家属提供一定的抚恤金,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社会优抚安置制度。死亡抚恤是优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

死亡抚恤的对象

  (一)因公牺牲军人

  1.因公牺牲军人的条件。《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九条: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因公牺牲:

  (1)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上下班途巾,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

  (2)被认定为因战、困公致残后刚旧伤复发死亡的。

  (3)因患职业病死亡的。

  (4)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以外的其他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公牺牲对待。

  (5)其他因公死亡的。

  2.因公牺牲军人的确认权限。现役军人因公牺牲,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确认;属于上述现役军人死亡情形中“其他因公死亡的”情形的,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确认。

  经确认为因公牺牲军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因公牺牲军人遗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确认机关填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因公牺牲通知书》,寄给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核无误后,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

  (二)病故军人

  1.病故军人的条件。《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十条规定现役军人除“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情形以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确认为病故。现役军人非执行任务死亡或者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病故对待。

  2.病故军人的确认权限。现役军人病故,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确认。确认机关确认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围军人病故证明书》。

死亡抚恤的待遇标准

  一般根据下列因素确定:一是死亡的性质,是战时牺牲、平时牺牲还是因病去世;二是生前是否立功和是否被授予荣誉称号;三是生前的收入和工资级别等。

死亡抚恤的形式

  根据抚恤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死亡抚恤分为一次性给付和定期给付两种形式。

  1.一次性抚恤

  一次性给付是具有褒扬和社会补偿性质的社会津贴。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范围是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的家属。抚恤金的发放标准是:革命烈士按牺牲时80个月的工资计发;因公牺牲的,按牺牲时40个月的工资计发;因病死亡的,按病故时20个月的工资计发。义务兵和月工资低于军队正排职军官工资标准的,都按军队正排职军官工资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立功和获得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死亡后,一次性抚恤金分别按下列比例增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者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被军区(方面军)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立一等功的,增发25%;立二等功的,增发15%;立三等功的,增发5%。对于多次获得荣誉称号或多次立功的,以其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或最高立功等级增发一次性抚恤金。对于虽在服役期间荣立功勋,但在退出现役后死亡的,不再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2.定期抚恤

  定期抚恤是带有救助性质的国家补助。具体对象包括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生活收入,但不足以维持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的;子女未满18周岁,或虽满18周岁因读书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的;弟妹未满18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为了保障享受定期抚恤金人员的基本生活,定期抚恤金也随着物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死亡抚恤的待遇

  死亡抚恤的待遇包括一次性抚恤金和定期抚恤金两种形式。

  (—)一次性抚恤金

  一次性抚恤金是国家按规定一次性发给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因公牺牲和病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人民警察家属的抚恤金。

  1.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及计发办法

  按照1988年《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1989年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为:

  革命烈士,按40个月工资计发;

  因公牺牲军人,按20个月工资计发;

  病故军人,按10个月工资计发。

  义务兵和月工资低于军队正排职军官十资标准的其他军人,按正排职军官工资标准计人一次性抚恤金。

  对立功和获得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分别按下列比例增发:(1)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者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2)被军区(方面军)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3)立一等功的,增发25%。(4)立二等功的,增发15%。(5)立三等功的,增发5%。

  对于荣立多等或多次功勋的,按其中最高等功勋的增发比例计算,不累计折算提高功勋等次。对于虽在服役期间荣立功勋,但在退出现役后死亡的,不再增发一次性抚恤金。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研事业或者作战中作出特殊贡献的现役军人死亡,国防部还可发给特别抚恤。

  参照上述规定,凡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民警察和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死亡后,其家属也町享受特别抚恤。

  2.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

  按照1980年民政部的规定,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参战民兵民工的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均由家属居住地的县(市)民政部门发给。

  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顺序是:

  (1)有父母(或抚养人)无配偶的,发给父母(或抚养人)。

  (2)有配偶无父母(或抚养人)的,发给配偶。

  (3)既有父母(或抚养人)又有配偶的,各发半数。

  (4)无父母(或抚养人)和配偶的,发给子女;

  (5)无父母(或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以下弟妹。

  (6)无上述亲属的,不发。

  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现役军人死亡,根据其死亡性质和死亡时的月工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标准是:烈土,80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病故,20个月工资。月工资或者津贴低于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照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具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1)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2)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3)立一等功的,增发25%;(4)立二等功的,增发15%;(5)立三等功的,增发5%。

  多次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i:、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其中最高等级奖励的增发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对牛前作出特殊贡献的烈土:、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除按照本条例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外,军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特别抚恤金。

  一次性抚恤金发给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

  (二)定期抚恤金

  定期抚恤金是国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革命烈土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按一定标准发给的抚恤金,又称“遗属定期抚恤金”或“长期抚恤金”。

  定期抚恤金的基本标准和享受的具体条件,由国家统一制定。国家按照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制定基本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制定具体标准,保证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人员的生活不低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从1985年到1995年10年间,国家先后四次提高定期抚恤金标准,使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1.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条件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家属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享受定期抚恤金:

  (1)父母、抚养人、夫、妻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生活收入,但不足以维持当地一般群众生活的。

  (2)子女未满18周岁,或虽满18周岁因读书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的。

  (3)弟妹未满18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

  2.定期抚恤金的标准

  1979年的标准为:农村每人每月6元--10元;城市和城镇每人每月10元--15元;大、中城市每人每月15元--20元:经过几次提高后,1995年定期抚恤金基本标准为:

  (1)革命烈士家属和因公牺牲军人家属:

  居住农村的,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60元;

  居住小城镇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5元--70元;

  居住大中城市的,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75元。

  (2)病故军人家属:

  居住农村的,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55元;

  居住小城镇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65元;

  居住大中城市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5元--70元。

  在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方,应在国家的基本标准基础上,制定高于基本标准的定期抚恤金标准,以确保烈属、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的生活不低于或略高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在享受国家抚恤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还可享受社会优待金。

  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5条规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1)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2)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3)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定期抚恤金标准应当参照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确定。定期抚恤金的标准及其调整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依靠定期抚恤金生活仍有困难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可以增发抚恤金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予以补助,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死亡的,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现役军人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在其被批准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后,又经法定程序撤销对其死亡宣告的,由原批准或者确认机关取消其烈士、因公牺牲军人或者病故军人资格,并由发证机关收回有关证件,终止其家属原享受的抚恤待遇。

  从2004年10月1日起执行新的《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见下表,单位:元/年)。

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
城镇420039003600
农村264025202340

参考文献

  1. 金双秋,李少虹主编.民政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
  2. 2.0 2.1 谢冰主编.社会保障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03
  3. 曾宪义总主编 黎建飞主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社会保障法 (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05月第2版
阅读数: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