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边缘模型

核心—边缘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

目录

  • 1 什么是核心—边缘模型
  • 2 核心—边缘模型基本假设
  • 3 核心—边缘模型的由来[1]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核心—边缘模型

  1991年,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发表了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提出了基于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D-S)垄断竞争模型的核心——边缘(CP)模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核心——边缘模型问世后,不断得到其他学者也包括克鲁格曼本人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创新,成为新经济地理学许多模型的理论基础。 核心——边缘模型通过数理分析表明的是一个最初具有对称结构的经济系统如何通过制造业人口的迁移内生地演化为工业核心区和农业边缘区。由于模型的某些内容涉及复杂的数学符号与数理分析,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因此本文以不妨碍思想表达为原则对假定作了尽可能的简化。

核心—边缘模型基本假设

  核心——边缘模型所考虑的经济系统只涉及两要素、两部门、两区域,也可以看成是“2×2×2模型”。其基本假设如下,

  (一)经济中有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它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要素禀赋方面是对称的。

  (二)生产部门分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各部门只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其中农业部门劳动力(以下简称农民)不可流动(由于核心——边缘模型重点讨论工业部门和工业劳动力的迁移问题,所以假设农业劳动力不流动),工业部门劳动力(以下简称工人)可自由(无成本)流动,并受两地的实际工资差异促使迁移。

  (三)农业部门在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收益不变情况下生产同质产品的,因此市场上只有一种农产品,且不论产量如何每单位产出需投入一定量农民作为可变成本;工业部门是在垄断竞争市场规模收益递增下进行生产的,每个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但任意两种产品之间都存在相同的替代弹性,每个企业需要一定量的工人作为固定成本和每单位产出一定量工人的可变成本

  (四)两部门的产品可以进行区内和区际贸易,但交易成本不同。农业品在区内和区际贸易都不需要成本;而工业品区内贸易无成本,区际贸易遵循冰山交易成本。冰山交易成本是指物品在运输过程损失(类似冰山融化)的一个固定比例,这里交易成本不仅包括运输过程所支付的实际费用,还包括区域间贸易障碍所引起的各种成本。

  (五)工业劳动力份额等于产业份额,因此不存在工业劳动力失业问题。每个区域的全部消费支出来自收入,而收入也全都用于消费

核心—边缘模型的由来

  核心—边缘模型是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 提出的。

  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尔达尔(K. G.Myrdal) 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模式。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包括: ①国内都会区; ②区域的中心城市; ③亚区的中心; ④地方服务中心。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又可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渡区域包括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虽然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但与核心区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下过渡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等。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虽然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新城镇形成的可能,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并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核心区依赖这些优势从边缘区获取剩余价值,使边缘区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核心区流动的趋势得以强化,构成核心与边缘区的不平等发展格局。核心区发展与创新有密切关系。核心区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创新增强了核心区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在向边缘区扩散中进一步加强了核心区的统治地位。但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

  显然,核心—边缘理论在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的区域化进程日益加深,谋求和平与发展为主流、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21世纪,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空间特征既强调跨越边界、区域特色,又强调区域控制和协调,它表现在全球、大洲、国家、区域、城市等各个具体的区域空间层面,再度把诸如自然灾害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大型工程建设、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反贫困、反恐怖主义犯罪以及跨区域的其它社会问题等一系列区域问题凸现在人们面前。核心—边缘理论将在区域问题或问题区域的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2002,(3).
阅读数: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