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指数模型

智力资本指数模型(Intellectual capital index,IC-index)

目录

  • 1 智力资本指数模型概述
  • 2 智力资本指数模型的优劣势
  • 3 相关条目

智力资本指数模型概述

  智力资本指数(IC-index)模型的概念由戈兰·罗斯(Goran Roos)和他的同事首先提出,并由斯堪的亚公司在其1997年年报的 IC附录中首次使用。IC指数模型是“第二代”IC测量实践的典范,它将所有不同的单项IC指标合并成一个综合指数,极大地改进了众多单项指标冗长列表的状况,提高了公司价值创造过程的可观察水平,从而便于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IC的有关基准。与第一代IC模型相比,这种综合处理的方法有助于公司经理更好地从整体上评估公司的IC状况。

  

智力资本指数模型的优劣势

  在智力资本指数模型中,公司在对自身定位战略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就要根据其长期目标去获取两组信息:一组为公司创造价值的途径,即获取那些能真正推动公司创造价值的智力资本;另一组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即获取能够描述多家公司成功的关键要素与反映其特征的指标。最后将这两组信息结合起来建立一个IC测量系统。该模型获得IC测量指数有如下几个特征:(1)关注IC的动态监控;(2)能够在重要时期关注绩效;(3)与那些典型的用实物资产检验公司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能够为认识公司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4)它是一个具备自行纠错功能的指数,如果IC指数的表现不能反映公司市场价值的变化,那么模型所选择的有关资本形态、权重和指标就存在缺陷。

  由于IC指数模型采用的IC存量指标都是拓展有限、按序排列的数字(Ross等,1997),因此IC指数的价值就存在于其对IC存量变化(即 IC流量)的测量。从流量的角度进行测量,有利于研究者把企业作为一种减少流量排序错误的系统来进行研究。另外,IC指数也反映了潜在IC组成要素的变化,即可以显示未来潜在收益驱动要素的变化信号。由于IC指数将过去的绩效也纳入计算范围,“一次性事件”不能及时在指数的上下波动中得到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IC指数的有效性。

相关条目

阅读数: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