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托马斯·沃森(Thomas J.Watson,为与其子小托马斯·沃森相区别,人们一般称其老沃森)1874年2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美国埃尔米拉商业学校。1896年进入美国“全国收款机公司”担任推销员。1914年进入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任公司经理。1924年改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为IBM公司,成为 IBM的创始人。1956年去世。
1939年公司国外销售总额达到4100万美元,老沃森年收入居全国首位。40年代后期,老沃森率领公司率先进入计算机领域,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1956年老沃森去世后,小托马斯·沃森接替了父亲的职务,使IBM继续迅猛发展,1965年跻身全美十大企业,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目前,IBM居于世界500家大企业的前10名,1994年公司销售额就已经高达640亿美元, 2004年后更是超过了900亿美元。
老沃森是20世纪前半叶伟大的企业家之一。作为一名销售天才,他说服商家们放弃分类帐簿,而使用穿孔卡这种原始的会计机器来计帐。他使 IBM 闻名遐迩。他给世界留下了一句箴言──“思考”。但是,把IBM推进计算机行业的,是他的长子小沃森。1956 年取代父亲成为首席执行官后,他领导公司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期的、惊人的迅猛增长时期。他塑造的IBM是美国战后繁荣时期最脍炙人口的成功故事──每当人们谈到美国公司和“组织人”的话题的时候,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这家公司。到1971年小沃森离开IBM的时候,公司已经彻底击败了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斯佩里-通用自动计算机公司(Sperry-Univac)这些计算机行业的竞争对手。无论是规模还是地位,它都超过了这些曾一度主宰美国商界的老牌大公司。在他任职期间,IBM 为股东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商业史上任何一家公司──这一成就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牛市,《财富》杂志因此在 1987 年宣布沃森“或许是当代最伟大的资本家”。
蓝色巨人IBM在走过近乎十年的低谷后,能在90年代中期后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令怀疑它的人们感到惊讶,令关心它的人们感到振奋。IBM能够再现辉煌,其缔造者托马斯·沃森泉下有知一定倍感欣慰。
老沃森出生贫寒,17岁就开始替一家五金店老板走街串巷推销缝纫机,周薪12美元,这在当时已算是不错的收入。但沃森并不满足,两年后他加入了“现代销售之父”亨利·帕森特创办的NCR公司。帕森特尽管脾气暴躁了点,可在营销方面还确有些真材实料。在帕氏的指导下,老沃森埋头苦干,不但销售技能进步神速,职位也不断窜升,38岁时已成为公司的二号人物。可惜好景不长,出任副总不到两年时间,沃森就在公司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被帕森特甩开。对于年近不惑的沃森,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幸亏经过了多年的打拼,老沃森已在业内赢得不错的名声,“下岗”后招他入伙的公司已不在少数。沃森看中了一家创建于1911年的名叫计算制表记录(CTR)的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当时还属于高科技的制表机器,由于前任在经营方面不得要领,成立不到三年已是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精明的沃森除了要得一份体面的薪水外,还要求能够得到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奖励,而CTR的董事们急于扭亏,对沃森的要求一一答应。不曾想这家公司日后成为美国盈利最为丰厚的公司,老沃森也成为日后美国收入最高的经理人。
沃森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银行借贷5万美元,用于产品研发。当银行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提出质疑时,老沃森解释说:“负债只说明过去,而这笔贷款是为了未来。”这句沃森一生中最伟大的推销词打动了银行官员,于是他顺利借得款项。在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刻后,公司业绩开始迅速上升,老谋深算的沃森也逐渐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到1924年,沃森干脆把公司的名字改为国际商用机器(IBM),蓝色巨人从此横空出世。
沃森之所以把公司取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业间人士的说法是,由于老沃森一直对被NCR开除一事耿耿于怀,为显示要处处压倒NCR(国家现金记录器公司)的决心,沃森特地找了三个在字母表中比N、C、R各靠前的字母作为自己公司的大名,而国际 I 压过国家 N ,商用 B 高于现金 C ,机器 M 又广于记录器 R 。不过根据儿子小沃森写的回忆录,老沃森其实一直到去世都对帕特森颇存敬意,他常承认自己做生意的诀窍几乎全部来自帕特森的传授。
推销员出身的沃森深知市场营销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虽然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对推销员这一行业还颇为鄙视。为了树立销售员的自信心,沃森要求公司上下树立起“公司的英雄是销售人员”的观念,并给予推销员十分丰厚的佣金。沃森还专门建立了一所营销学校,所有新加入的员工首先要进行销售技能的培训,教员则由IBM业绩最为出众的销售人员轮流担任。
老沃森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极有建树。他号召职工要树立主人翁精神,他信奉员工要主动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责任,能从劳动中享受乐趣。老沃森曾提出IBM的三项宗旨: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所有的工作都应该追求最卓越的成绩。也许在今天,类似的口号经过无数的重复已成了空洞的滥调,但在大半个世纪前,它的确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励士气的作用。老沃森也并不是只玩虚的。深谙“精神物质两手都要硬”的他在IBM首创了终身雇佣制,消除了后顾之忧的员工乐于为公司尽心尽力。老沃森开创式地在厂区附近建立了一个乡村俱乐部,包括两个高尔夫球场和一个射击场,任何IBM的职工一年只需交纳一元会费就可以参加和使用。
老沃森的管理学算不上深奥,但真正落实起来却不简单。能够把平直的管理理念付诸实施,正是老沃森的过人之处。半个世纪后的80年代,美国人为探求在与日本企业竞争中节节败退的原因,曾组织业界和学界人士赴日本去学习所谓日本式的管理,却愕然发现日本人的管理经验原来完全来自IBM的沃森,想来当时老美的心情一定十分困惑茫然。
当然,时势和机运也帮了老沃森不少忙。1933年大危机之后,美国联邦政府成了IBM最大的主顾客。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政府需要大量IBM的机器去处理社会福利、价格控制和公众工程等计划。各大企业也因需向政府报送大量统计材料,而向IBM定购制表机。二次世界大战更使IBM受益无穷,作为指定军用物资的供货商和军火生产商,二战期间IBM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IBM的销售额达到了1.4亿美元,已是美国数得上的大公司。
沃森晚年的时候,身边聚集了一群阿谀奉承之徒,老沃森的刚愎自用和冷酷无情使人们大多不敢对他讲真话。老沃森本人对个人崇拜似乎也颇有兴趣,对于下属为他创作的大量歌功颂德的马屁文词感觉志得意满。他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与社会和政界名流的交往中。他曾因帮助艾森豪威尔赢得了总统大选而与老艾交往甚密。老沃森甚至常把老艾写给他的私人信件放在口袋里,以便时常拿出来向人炫耀。至于经营方面,老沃森则日渐生疏,于是昏招迭出。这节成功者晚节难保的故事我们都似曾相识,或许这也是历史和造物者藉以推陈出新的必由途径吧。好在这时长子小沃森已逐渐挑起大梁,避免了公司走下坡路,这又是IBM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