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Engel's Curve)

目录

  • 1 什么是恩格尔曲线?
  • 2 恩格尔曲线图示[1]
  • 3 恩格尔曲线的三种情况[2]
  • 4 恩格尔曲线的转折点[3]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条表示在不同所得水准下,对于某一商品需求量之关系的曲线。它是以19世纪德国的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

  恩格尔曲线可以用收入弹性来表示。恩格尔通过把统计调查数据资料列表,指出一个家庭在食品和其他项目上的开支取决于它的收入和总的消费开支。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的支出部分将下降;用于住宅和衣服方面的支出将基本保持不变;而用于其他商品的支出会增加。这种分析的结果被称为恩格尔定律。由于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下降,因此,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这一比率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曲线图示

  

  附图就是恩格尔曲线的导出过程。上图中有一组无异曲线,代表消费者对商品X及Y的偏好,而I1、I2、I3三条平行线称为「预算线( Budget Line)」,三线斜率相同表示两种商品价格不变,而离原点愈远的预算线,表示预算(在此也同样是指所得)金额愈多。图中的A、B、C三点表示不同的预算线可以达到不同的偏好组合,将这三个点连起来的线,即称为所得消费曲线( Income Consumption Curve ,简写为ICC )。

  将横轴X商品的消费量X1、X2、X3延伸到下图的横轴,而下图的纵轴以预算线的I1、I2、I3所得水准标示,在I1的所得水准下,消费X1数量的的X商品,而在I2 所得下消费X2数量的X商品,....。将A' B' C' 各点连接起来,就是X商品的恩格尔曲线。在此我们为了说明起见,所以在导出恩格尔曲线的过程中,将所得置于纵轴,而将商品需求量置于横轴,但是一般习惯的用法刚好相反,所得在横轴,而商品需求量在纵轴。

恩格尔曲线的三种情况

  (a)表明商品X的购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购买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于收入的增加速度,这时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但大于0。一般生活必需品都属于此类。

  (b)图中的恩格尔曲线陡峭地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后者的增加速度大于前者增加的速度,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一般奢侈品或劳务都属于此类。

  (c)图反映的是恩格尔曲线的特殊形态,也是著名的分析工具,图中的恩格尔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反映的是收入弹性为负的低档消费品的情况。该曲线的形状揭示了“恩格尔定律”的主要内容。

恩格尔曲线的转折点

  正式运用恩格尔定律测量贫困线,则是美国学者奥珊斯基(Orshansky)的研究成果。1964年,为响应约翰逊总统“向贫困开战”的号召,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四口之家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单身成年人年收入1500美元以下即是贫困。这个标准试图以保证家庭成员基本的、足够的饮食消费来估计他们的最低收入需要。奥珊斯基的研究为这个贫困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奥珊斯基论证,生活必需品开支的社会平均水平可以用于确定贫困水平。她在研究了美国家庭的食物开支占总开支的比例后,绘出了一条“恩格尔曲线”,并且声称她在这条曲线上发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一点以下的部分就是贫困的。经计算后她提出,一个家庭将预算的30%以上用在食品开支上就是贫困的。

  1965年,奥珊斯基又对自己度量贫困的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据林万亿介绍,她的研究分三个步骤:

  1.她以农业部提出的“经济食物计划”为根据,计算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每一个个人每周所需要的食品消费的预算;

  2.计算不同的家庭构成(包括年龄和性别)与不同的家庭规模所需的食品消费的预算;

  3.计算食品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更精确、更有鉴别力的贫困标准。即三口或三口以上的家庭的食品消费占其总收入的33%及以上的,或者二口之家占27%及以上的,即为贫困户。根据奥珊斯基的计算结果,美国社会保障署制定出各种不同规模和不同构成的家庭的贫困标准,其基本标准为四口之家(非农业家庭)3223美元,同时根据城市和农村的居住条件再进行调整。按照这个标准,1965年美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7%,达3320万人。

  从此,奥珊斯基的方法广为流传。但仍被人们称为“恩格尔系数法”。现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60%或50%来作为判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家庭是否贫困的标准。

  1987年,布拉德肖等人经研究后提出,恩格尔曲线不是一条简单的曲线,而是一条更长的“S”形曲线。它描绘出消费模式更为复杂的变化。如图2中箭头所指,恩格尔曲线的弯曲点表现的是边际倾向,是表示消费的加速或减速的“转折点”。在第一点以上,收入的增加造就了更强的消费能力,人们用于购买非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增多,而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比例锐降。到了第二点,情况发生变化,各种新的消费能力已经耗尽,商品交易趋于定型。这一点上的变化给出了一个标准,一种较为定型的消费选择取代了消费需求,这就是贫困标准的所在。布拉德肖等人主张应该为大多数类型的家庭找到一个以食品、衣着和燃料为基础的最低消费点。

  

  恩格尔曲线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 william.恩格尔曲线
  2. 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第三章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版.第60页
  3. 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第五章 常用方法之二:恩格尔系数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4. 奥珊斯基 ( Orshansky ), 《如何度量贫困》 ( How Poverty is Measured ) ,转引自阿尔柯克 ( Alcock ),《认识贫困》 ( Understanding Poverty ),伦敦,麦克米伦 ( Macmillan )出版公司 1993年版。鲁德斯 ( Rodgers ),《政策研究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林万亿,《福利国家─历史比较的分析》,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4年版。
  5. 虽然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但笔者至今未能找到其出处。笔者:唐钧
  6. 阿尔柯克 ( Alcock ) ,《认识贫困》 ( Understanding Poverty ) ,伦敦,麦克米伦 ( Macmillan ) 出版公司, 1993年版。
阅读数: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