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生产力系统

目录

  • 1 什么是宏观生产力系统
  • 2 宏观生产力系统的基本属性[1]
  • 3 相关条目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宏观生产力系统

  宏观生产力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系统,即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

宏观生产力系统的基本属性

  宏观生产力系统, 具有下列基本属性:

  第一, 连续性和继承性。这是社会生产力的纵向联系。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直接影响着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马克思说“ 生产过程的这样一种有规则的中断, 是和现代大工业的经营根本不相容的。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生产力。”

  为什么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呢首先, 要区别潜在的生产力和现实的生产力。只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才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断结合起来成为现实的发挥作用的生产力。

  其次, 是由社会化生产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化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生产, 而现代机器大工业不仅要求每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 而且要求每一个具体的作业工序都依次有节奏地进行。生产技术水平越高, 机器装备越先进, 对生产连续性的要求就越严格。因此,没有生产的连续性, 就没有社会化的大生产。

  第二, 总体性和配合性。这是社会生产力的横向联系。马克思在论述协作时指出“ 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 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因此, 宏观生产力绝不是生产力各个因素、各个部分和各个系统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个因素、各个局部的有机组合。

  既然协作是一种生产力, 那末, 生产力的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组合就更加是一种生产力。离开了总体性就没有宏观生产力。在宏观生产力系统中, 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故障, 都不可能使现有的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正如有的同志所说, “ 社会生产力这个复杂的系统,它实际上能发挥出来的生产力, 不是各个子系统生产力的加数平均, 而是恰恰由最差的那个子系统的生产力决定。” 这种情况, 充分说明了宏观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和配合性。

  第三, 平衡性和比例性。揭示生产力诸要素、诸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平衡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是宏观生产力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恩格斯说“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空间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 表示它们的广延性和排列次序。要发展生产力, 首先必须搞好宏观经济范围内的生产力布局, 使生产力诸要素“ 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 。对于我们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 宏观生产力布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从根本上说, 就是生产力各个子系统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尽管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但计划工作的出发点则是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 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在社会化大生产中, 生产力既保持着纵向联系, 又保持着横向联系, 同时还表现为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立体联系。这是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系网络, 各单元、各环节、各工序之间, 以及各系统之间,从设备到资源和劳动力配置以至生产能力, 都必须协调平衡。因此, 在进行宏观调节时必须不断加强生产力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克服薄弱环节, 就是达到平氮」第四, 各个系统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互相替代性。任何一项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迟早要用于改造其它生产部门。蒸汽大王曾经翻转了整个世界, 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面貌, 渗透到每一个生产领域。现代日益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 正在装备着各个生产部门, ,并带来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电报、电话看起来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 但在现代化生产上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前发生的信息革命, 就是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可以说, 在现代化生产中, 没有一个部门或系统不在运用其他部门或系统的技术成就。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各种生产技术又有相互替代性。首先是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机器可以代替人力, 人力可以代替机器。在一定条件下, 各种要素相互替代可以带来同等效果。其次是性能相近的物质和技术可以相互替代。如硬塑可以代替钢材, 电力可以代替石油, 水力发电可以代替火力发电, 晶体管可以代替电子管。再次, 生产系统也可以相互替代。如电子系统代替蒸汽系统, 大农业系统代替单一的粮食系统, 就地开发利用资源代替交通运输供给物资。这种替代可以是局部的, 也可以是全部的。当一种新技术囊括了整个生产领域时, 旧有的相对落后的技术就被逐步淘汰。这是全部替代。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其不平衡性, 因此各种生产技术并存也是常见的现象, 正象轮船并不完全代替帆船、高速列车并不完全代替普通列车、汽车并不完全代替马车。这是局部替代。最后, 在外贸系统中, 一国可以生产相对有利的产品去交换国内生产相对不利的产品, 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总之, 研究宏观生产力系统各个因素、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互相替代, 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 加速作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加速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加速作用。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张良弼.宏观生产力系统[J].《经济研究》.1983年10期
阅读数: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