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改革优先理论

目录

  • 1 宏观改革优先理论的概述
  • 2 宏观改革优先理论的战略事项

宏观改革优先理论的概述

  宏观改革优先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王珏为代表人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经济改革理论,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什么样的战略,以什么为改革的突破口而提出的一种观点。该理论从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提出了宏观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点。

  宏观体制优先理论的根据是建立在对“企业改革主线论”和“价格改革主线论”的分析与批评的基础上的,指出企业改革尽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但并没有触动旧的宏观管理体制,企业要求“松绑”不可能实现,企业改革本身不能代替宏观体制改革,不能解决需求膨胀的矛盾,更不能绕开价格改革这一关,企业改革不能带动改革的全局。王珏认为价格改革主线论试图通过“抓中间(指价格改革)、带两头”的战略,但缺乏可行性,无法解决价格补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以企业改革为基础的宏观体制先攻战略,即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牵“牛鼻子”战略,才能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抓两头是指抓企业改革这头,适应市场调节的企业主体就出来了;抓好宏观体制这一头,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比例的宏观调控机制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从价值使用价值上确保总供给总需求的大体平衡,总量平衡结构平衡了,价格体制改革就是一个“放”字。可见,抓好了宏观体制改革,价格体制的改革就好比牵“牛鼻子”那样顺手。因此,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既不能把价格改革作为突破口,也不能把所有制改革作为突破口,而必须走“制衡总量,宏观先改”的路子。

宏观改革优先理论的战略事项

为了实现宏观体制先改的战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进行配套改革

  配套改革的顺序是:第一,进行财政金融外汇、计划投资等宏观体制改革,在确保新的宏观体制能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基础上,使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松动的买方市场,价格体制的全面改革才具备条件。第二,通过价格体制改革使经营性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放开,通过市场供求状况调节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不同企业的资金平均利润,为投资体制改革创造基本条件。第三,牢牢把握住企业体制改革这条线,因为宏观体制改革和企业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为全面培育市场和塑造市场机制准备条件的过程。

  (2)要正确选择宏观体制模式

  王珏认为,可供选择的宏观体制模式有三种:一是高度集中的宏观体制模式;二是间接调控的宏观体制模式,实现这种宏观模式,需要以私有制为基础和市场机制发育成熟为条件;三是从中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很成熟的国情出发,创造一种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宏观体制模式。王珏认为,中国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交通信息极不灵通的大国,因此,采用第三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3)宏观体制改革的具体办法

  第一,塑造总量制衡机制。要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形成横向分权的总量制衡机制和纵向分权的总量制衡机制。在横向分权上要处理好计委、财政、银行之间的制衡原则。在纵向分权上,可实行制衡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承包制。

  第二,塑造资源配置的制衡机制。在转轨阶段,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及市场机制的扭曲,要在投资领域强化国家调节的功能,通过国家调节进行资源配置。随着改革的深入、价格体制改革的完成,则会形成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基本上同向调节的格局,这时可以扩大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范围,但在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上,仍需坚持以国家调节为主的原则。

  第三,实行双向调节的机制。所谓双向调节,即纵向靠国家的直接调节,横向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阅读数: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