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国有资本投入是指以政府、政府授权的机构和部门以及国家出资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经济活动。国有资本投入是全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中,政府、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国家出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人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都是投资主体。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中,国有资本投入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投入是一种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履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需要。
国有资本投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
(一)政府投资
即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拨款或贷款形式供应资金安排的投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用预算资金和机动财力等安排的投资。
(二)政府授权的机构和部门投资
即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授权有关机构和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组织国有资本的投入。
(三)国家出资企业以国有资本投资
即国家出资企业用税后留利和专用资金等安排的资本投入。
(四)国家出资企业以借款安排投资
国家出资企业以各种形式借款安排的投资,包括向银行贷款和向社会举债。这部分投资之所以列为国有资本投入,是因为无论是贷款还是向社会筹资,其风险都由国有资产所有者来承担。表面上看,这种投资是国家出资企业的负债,但实际上是国家出资企业以其占用的国有资产担保或通过税前还贷等方式用国家资本金偿还。所以,国家出资企业以各种形式借款安排的投资,实质上仍然是国有资本投入。
国有资本投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奠定国民经济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已达十多万亿元。这些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它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投资影响和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这种影响和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投资总量的增长速度强有力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投资总量增长速度加快时,对投资品的需求就增多,从而拉动生产投资品的产业扩张。反之,投资总量增长速度减慢,对投资品的需求就要减少,生产投资品的产业发展速度就要降低。其次,投资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现存的产业结构是过去投资分配的结果,而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改变不合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国有资本投入,改善投资分配结构,进而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三)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投资具有乘数效应,一定量的投资可引起数倍于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因而适度增加投资数量,优化资金投向和提高投资效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也是保证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
国有资产在生产领域的投资,直接转化形成生产性固定资产,可以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总供给,从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为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国有资产在非生产领域的投资,直接转化形成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是国家履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对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本投入不仅要直接支持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而且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赋予国有资本投入的新的定位。
国有资本投入管理包括以下任务:
(一)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要求保证国有资本投入所需资金的供给。国有资本投入的筹集管理,既包括直接为国有经济投资主体提供资金,还包括开拓、建设和管理资金市场的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国家是全社会唯一的投资主体,财政收入几乎是国有资本投入的唯一来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国家出资企业也向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转变。这意味着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包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已突破了原来的统收统支模式,不再完全由国家掌握,而是由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家出资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多个经济主体掌握。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和多样化的筹资方式,为国有资本投入主体顺利地筹集资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对筹资的调控管理变得相对困难。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下,有限的社会资金在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国有资本投入所需要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竞争来获得,资金筹集更加市场化。所以,国有资本投入的筹集管理包括筹集资金和调控资金市场双重任务。
(二)确定国有资本投入规模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投入规模的基本要求是:投资规模与经济实力相适应。国有资本投入规模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增长是增加投资的基础。另一方面,投资规模的扩大又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在国有资本投入管理工作中,必须正确确定投资的规模。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要坚持量力而行、“先生产,再建设”,“先生活,后建设”的原则,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一定时期人口的增长、就业人员的增加、资产存量利用状况、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额等诸多影响因素。在国力一定的条件下,首先要保证消费的适度增长,然后再根据财力可能适当安排积累;在建设投资方面,要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同步增长。
(三)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投入方向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投入方向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地区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在地区结构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从而给经济的均衡发展造成了困难。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资金投入的效益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资金投入的效益则较差,但东部地区资源缺乏,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为逐步解决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需要在地区间合理地分配国有资本投入。其次,在行业结构方面,我国传统产业急需改造,新兴产业有待建立与发展,供求不一致的结构矛盾需要解决。这些都需要增加国有资本投入。所以,做好国有资产增量在产业间的分配,是关系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国有资本投入方向应该与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一致,向重点产业倾斜,并注意发挥各地的优势,因地制宜,把产业发展和地区特点结合起来。
(四)控制监督国有资产投入产出过程
控制监督国有资产投入产出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国有资本投入要及时足额地供应,以保证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资金的供应状况,影响建设项目的建设工期。如果资金有缺口,就会拖长工期,建设项目不能按期竣工投产,则会降低投资效果。因此,应把资金及时供应作为国有资本投入管理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要加强国有资本的使用管理,努力使国有资本投入得到有效使用。通过加强国有资本的使用管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避免损失浪费。
(五)管理投资收益
国有资本投入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投资回报。这就要求对经营性投资项目要及时验收,竣工投产,提供收益,按照规定的期限收回投资,实现投资的良性周转。按期回收投资、获得投资收益,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国有资产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