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y Theory)

目录

  • 1 什么是协同理论
  • 2 协同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应用范围
  • 3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 4 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4.1 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
    • 4.2 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
  • 5 协同理论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发展能力动态整合研究[1]
    • 5.2 案例二: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供应链整合[2]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等。

  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系统等等,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协同论则是在研究事物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和发展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它基于“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原理,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像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

协同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应用范围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论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这种系统会研究内容,可以概括地认为是研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转变所遵守的共同规律。应用协同论方法,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类比拓宽于其它学科,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哈肯在协同论中,描述了临界点附近的行为,阐述了慢变量支配原则和序参量概念,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不同的系统序参量的物理意义也不同。比如,在激光系统中,光场强度就是序参量。在化学反应中,取浓度或粒子数为参序量。在社会学管理学中,为了描述宏观量,采用“测验”、调研或投票表决等方式来反映对某项“意见”的反对或赞同。此时,反对或赞成的人数就可作为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宏观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宏观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

  协同论指出,一方面,对于一种模型,随着参数、边界条件的不同以及涨落的作用,所得到的图样可能很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很不相同的系统,却可以产生相同的图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形态发生过程的不同模型可以导致相同的图样。在每一种情况下,都可能存在生成同样图样的一大类模型。

  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 不稳定性新结构”,即随机“力”和决定论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它们的旧状态驱动到新组态,并且确定应实现的那个新组态。由于协同论把它的研究领域扩展到许多学科,并且试图对似乎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促进”,无疑,协同论就成为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协同论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比如我们常常无法描述一个个体的命运,但却能够通过协同论去探求群体的“客观”性质。又如,针对合作效应和组织现象能够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可以应用协同论去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以实现工作的目标。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应用于生物形态学,提出形态形成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某些化学物质的扩散与反应形成一种“形态源场”,由形态源场支配基因引起细胞分化而形成生物机体。由于协同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类似,因此它试图以远离热动平衡的物理系统或化学系统来类比和处理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所以协同论除设计了许多物理、化学的模型外,还设计了许多生灭过程、生态群体网络和社会现象模型。象“社会舆论模型”、“生态群体模型”、“经络模型”、“人口动力模型”、“捕食者----被捕食者系统模型”、“形态形成模型”等等。协同论还探讨了人的大脑中化学图样的形成和求知过程与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模型等。

  此外,哈肯提出了“功能结构”的概念。认为功能和结构是互相依存的,当能流或物质流被切断的时候,所考虑的物理和化学系统要失去自己的结构;但是大多数生物系统的结构却能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样生物系统颇象是把无耗散结构和耗散结构组合起来了。他还进一步提出,生物系统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所以把它看作“功能结构”更为合适。

  自然,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它的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如动力系统理论和统计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因此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尽管它已经取得许多重大应用研究成果,但是有时所应用的还只是一些定性的现象,处理方法也较粗糙。但毫无疑问,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它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协同学引论》)。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协同效应说明了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

  2、伺服原理

  伺服原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它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问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过程。其实质在于规定了临界点上系统的简化原则—— “快速衰减组态被迫跟随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即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 正如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所说,序参量以“雪崩”之势席卷整个 系统,掌握全局,主宰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

  3、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而自组织则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 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

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

  1、协同论具有普适性特征

  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问架起了一道桥梁。可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这一理想已经被两个发现证明成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其二是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 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

  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另外,从协同论的应用范围来看,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中。如物理学领域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形成,大气湍流等问题;化学领域中的各种化学波和螺线的形成,化学钟的振荡及其他化学宏观模式;经济学领域中如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与衰退,技术革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 舆论形成模型,大众传媒的作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革命等等问题。因此,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必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2、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开放系统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 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

  而它又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管理对象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

  1、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协问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 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现代管理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竞争激烈的环境,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13趋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纷呈;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序参量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主导因素

  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因为序参量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

  序参量概念对现代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解释了系统如何在临界点上发生相变以及序参量如何主导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序参量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管理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只要在管理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管理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管理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3、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管理系统要想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

  当然。管理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首先,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干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协同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发展能力动态整合研究

  1.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分析

  企业存在短命现象,源于企业的产业选择能力、资源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激励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不均衡及其低效整合,制约了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①产业选择和定位,企业无论是在发展初期还是多元化扩张阶段,普遍存在着产业投资方向模糊、产业选择战略思维缺乏等问题,产业构成不合理以及低效率竞争等现象,结果是产业结构雷同、生产能力低水平扩张和低附加值产品过度增加。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成长和发展,必须注重产业选择和产业定位。首先,要选择有足够发展空间、能给企业带来较长期赢利的产业作为进入产业;其次,通过产业市场细分,选择与企业比较优势相匹配的战略价值链环节,以形成相对位势;再其次,为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风险分散,应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②企业资源控制能力,表现在企业对可用资源的有效管理,它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可控资源和不可控资源等。资源是企业发展能力的核心,控制了物质资源就控制了市场,控制了人力资源就控制了技术,控制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控制了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因此,企业资源控制问题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最直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式,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持续成长性。而提升企业的基石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其次,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积蓄人才力量;再其次,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后,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功效,提升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程度,形成持久而独特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

  ④企业制度激励机制,使企业成长和发展必要条件和动力源泉。无数事实证明,制度规范制度创新企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制度规范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一切按章行事,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制度创新要求企业能随着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和变革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价值观念。要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因地制宜、不断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把规范制度、人本管理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企业制度。要强化管理理念方法创新、组织结构变革以及企业文化重塑,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提供制度保证。

  ⑤企业的市场拓展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稀缺资源。企业一旦获取这种市场权力,不仅能够获取权力租金,增强企业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而且能使企业获得特殊的、额外的和廉价的资源,得到更多的市场机会。诚信经营和关系营销品牌运作战略联盟等,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形成自身的市场权力和无形资产。因此,要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仅需要通过诚信经营、关系营销、品牌运作、战略联盟、公益事业等,使企业处于被顾客良好的感知状态,并通过企业市场权力的获得,促进企业产业、资源、技术、制度演进,使竞争优势叠加和连续化。

  2.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能力整合

  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能力要素的协同。合理促进产业选择能力、资源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激励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动态整合,优化企业能力结构,是企业持续成长重要环节,只有企业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将企业获取到一定的能力要素有效的利用和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成长。

  产业选择力、资源控制力、技术创新力、制度激励力以及市场拓展力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要素的基本构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企业系统内部要素的协同运动过程,它们之问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的结果。

  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速度和水平。企业协同机理在于促进产业选择、资源控制、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动态整合和交互协同,驱动企业系统协同的形成和有效运行,不断提升和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案例二: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供应链整合

  基于协同理论的供应链整合管理是以实现供应链的交互式协同运作为根本目标,以供应链动态联盟为组织对象,实施全球网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它与纵向一体化不同,纵向一体化是上下游企业在所有权上的纵向合并,涉及产权关系问题;而供应链的整合集成是通过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或者达成某种合作意向的激励或约束性契约关系,并通过信息整合、功能重组、组织整合、过程重组、文化整合战略资源重组等过程,努力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一)快速响应,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及顾客期望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已从传统的成本领先竞争模式转为时间领先的竞争模式,快速反应正在成为供应链竞争的焦点。快速反应的核心思想就是缩短供应链反应提前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充分协同,要求企业之间合理地共享有关信息,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从而有效地缩短供应链的提前期,降低安全库存水平,节约库存投资,提高服务水平,很好地满足供应链在时间上的竞争要求。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使客户定制化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借助现代通讯技术让客户实时了解订单的状态,迅速识别并解决问题,确保准时交付,最终提高交货能力,提高按时履行订单的比例,使供应链成员企业更关注于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通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协同合作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供应链的牛鞭效应,消除供应链中的盲点,及时地评测供应链投资回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提高预测精度,降低不确定性

  供应链管理中有一个可怕的恶魔,就是“不确定性”。供应链中的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包括预测错误、交货延迟、机器宕机、订单取消等。这些问题的发生导致企业中不必要的库存增加,企业甚至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库存,也不知道库存应该放在哪里。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供应链企业通过共享库存信息,共享销售数据及用户订货等信息可大大提高供应链企业在生产销售方面的预测准确度,降低供应链生产的安全库存,消除或减少由于预测不准确给供应链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整合资源,降低产品研发难度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工本予以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些大型、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研制中一般都需要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不仅涉及的学科多,而且大都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因此如何能成功地解决产品开发问题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而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供应链整合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将各种资源统一到企业的战略之下,避免出现研发过程中资源分配与工作重点的冲突,各企业从事自己擅长的事情,群策群力,从而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

  (四)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异常事件处理速度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了上下游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作为供应链企业的领导者,不仅要注重本企业的发展,还要关心其他节点企业的运营状况,需要和这些节点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协作,以使供应链向着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协同的供应链是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库存技术、物流技术及其它先进管理技术于一体的,供应链企业管理者在运用这些技术时,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新了个人的管理理念,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企业员工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企业的变化,因此,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会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创新。

  同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较好的情况下,面对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异常事件,诸如订单的取消、错误的订单等,供应链企业可以启动已商定的默认的异常事件处理策略,并借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将这个信息发送到特定的几个节点或广播到供应链的所有节点,以便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措施。事先协同定义的异常事件处理策略及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加快了异常事件处理的速度,使供应链的运营更加可靠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董宇鸿.协同理论对企业持续成长能力的相互作用.现代企业.2008年12期
  2. 潘建林.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供应链整合研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期
阅读数: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