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

目录

  • 1 什么是创新教育
  • 2 创新教育的前提[1]
  • 3 创新教育的目标和环境[1]
  • 4 创新教育的内容[1]
  • 5 创新教育的方法[1]
  • 6 相关条目
  •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

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人地位的提升。教育是创造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我们过去的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以考分定终身,学生(人)是没有地位的,或者说是没有充分地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没有人、没有心的教育,它不可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释放人的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的地位。

创新教育的目标和环境

  创新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并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总之,创新教育关注的中心是创新素质,这种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治作用和最大的时代适宜性。

  要说明的是,创新目标的实现,即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是教育的某个阶段培养使然,而是各个阶段的教育影响所形成的接力效应。因此,创新教育是一体化的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都应贯彻的教育思恩、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

  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鼓动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创造创新教育环境呢?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所谓“自由精神”,就是一种敢于冲破旧习惯观念和旧势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动反映机能的实现。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创新教育的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知识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智能结构的要求,创新教育中既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又要有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容,要从传授分科知识转到进行整体知识教育,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尽量开阔思考的领域,培养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要追随科学发展的新动态,强调让学生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

  另外,还要突出方法论的内容,普及创造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的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人脑生长发育的特点,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

  总之,一方面教师要启发性地“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另一方面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树立起批判意识,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进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为提高创造力奠定基础。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陈英,毛霞.论创新教育——从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谈起[J].教育探索,2001:14~16
阅读数: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