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

  1936年,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凯恩斯在刚撰写通论的时候就开始造舆论,他给戏剧家萧伯纳的信中曾提及此事,并颇为自负地说,此书也许会对世界上关于经济问题的思考方法发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该书一出,的确轰动一时,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目录

  • 1 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
  • 2 凯恩斯革命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

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

  之所以称为革命,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有着重大突破。

  1.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

  2.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3.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

  4.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5.摒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总之,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以30年代经济危机为时代背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创建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它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减少了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西方世界经历了长达25年之久的“繁荣”。但是,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膨胀性经济政策的后果带来了70年代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不得不退出“官方经济学”宝座,让位于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即使如此,在各国目前实施的经济政策中,仍然可以看到浓厚的凯恩斯主义色彩。

凯恩斯革命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

  首先,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里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总是能自动创造需求。

  其次,工资存在刚性,不可能像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描述的那样迅速变动,因此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

  最后的结论是市场无法自动调节,所以出现大萧条,因此主张国家干预市场。凯恩斯革命的真正底蕴,是同古典经济分析理论观的教条的彻底决裂,以总量水平的总供给均衡分析取代古典传统的总量恒等分析,因此以有效需求原则取代萨伊定律瓦尔拉定理

阅读数: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