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农业资金广义上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1. 按农业资金的来源(或投资主体)进行分类
(1)农户资金
(2)农业财政资金
(3)农业信贷资金
(5)国外农业资金
2. 按农业资金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
(1)农业生产资金
(2)农产品销售资金
(3)农业基础设施资金
(4)农业科研及推广资金
(5)农业公共服务资金
3.按农业资金投入领域的性质分类
(1)用于农业私人产品的农业资金
(2)用于农业公共产品的农业资金
随着农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农业中的资金像工业生产中的资本一样,不断变换着其自身的形态,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周转运动。这种运动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在每一个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资金处于贮备阶段,其表现形态为各种生产资料和一定的现金和存款。
第二阶段,即生产过程开始之后,资金即进入生产阶段,此时原处于贮备形态的资金即转化为在生产中起作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借助劳动将其价值向新产品转移,形成价值更大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形态的资金。
第三阶段,即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资金进入流通阶段或销售阶段,此时资金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①由产品出售而变成的货币形态的资金;②再次转化成企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物形态的资金。这些都将形成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储备阶段的资金。
农业中资金运动的快慢决定了农业生产中资金利用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资金运动得越快,其经济效益就会越高;反之,经济效益就越低。因此,加速资金周转,即尽可能缩短资金周转所占用时间,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1.农业中资金的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由于农业生产受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限制,不能像在工业中那样,可以比较容易地按照人们的愿望来缩短生产周期。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农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要比工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慢得多。
2.农业中资金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一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因而农业中资金的运动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必须按季节贮备资金和投入生产,并且也只有到季节才能使资金回收。农业资金在投放和回收的时间上很不平衡,而且投放与回收时间不一致。
3.农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不仅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还受自然条件变化和年成丰歉的很大影响。因而农业资金利用的效益与工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相比,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4.农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又是重新加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并且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用途。如饲料和部分种子等由农业企业自身提供,而无需购买。同时,一部分农产品可能留作农户自身消费,而不经过流通转化为货币。这与工业资金的周转,有着显著的差别。
5.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和效益的外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业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同时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投资不仅会产生经济效益,还会产生社会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转变为投资者所有,而社会和生态效益却具有外部性,对此市场和价格机制失灵。正的外部性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负的外部性却要由社会来承担成本。
1.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资金基本处于强制外流态势。整个社会生产最初是由农业构成的,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第二、第三产业才逐步发展起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来说,农业承担着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重任。虽然各国为让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或具体的政策手段有所不同,但都造成了农业经济利益的外流。这使得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严重不足,农业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2.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农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任,农业虽然自我积累能力提高,但农业的资金供给仍然不足,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的注入。当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化的较高级阶段以后,不仅非农产业具有了自我发展和积累的能力,而且农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资金逐利的需要使得一部分农业资金通过自我投资和金融等渠道转移到非农产业当中去。在整个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土地和水等农业自然资源却在逐步减少和恶化,这迫使农业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一个历史性的趋势。相对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说,农业的资金供给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国家动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使一部分工业剩余转移到农业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