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错配

目录

  • 1 什么是产业错配
  • 2 产业错配的相关案例

什么是产业错配

  产业错配是指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周期性产业、过剩产业等产业上去,造成资源的错配,使得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产业无法获得贷款资本

产业错配的相关案例

  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分布极不平均,东部沿海大城市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中心。1949年,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南京、无锡和北京七个城市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东三省小部分城市(如:沈阳、抚顺和大连)工业水平较为发达,内陆城市的工业发展除了武汉和重庆之外基本处于空白。

  但建国初期(1958年至1977年)和改革开放之前(1958年至1977年)沿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却被轻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稀缺的国家资本的流向严重向内陆地区的重工业产业倾斜。

  在建国初期的三年恢复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重点是东北老工业区,其次是华东和华北,在1953年1957年的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向内陆转移。

  在1958至1977年期间,由于中苏、中美关系的紧张,从二五计划末期开始,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重点转移到更加深入内地的大三线地区。即:长城以南、韶关以北、乌鞘岭以东、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改变旧中国遗留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生产力的均衡配置和消灭区域差别被抬高到了一个不合理的高度。政府高度垄断的资金资源被大规模集中投向落后的内地,而忽视工业基础好、经济效益高、市场容量大的沿海老工业地区。

  首先,从这里埋下了延续至今的我国经济运行中,原材料地、生产地和消费地的相互错位的祸根,加大了区域间的物流成本,降低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其次,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区域产业布局,引发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丧失了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的经济效应,造成了各区域重复建设和投入。

  这两条因素造成内地的经济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一直低于沿海地区,没有能取代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在资本地域性错配的同时,该阶段政府主导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投资的特征与当时我国内陆地区农业经济的资本稀缺性资源禀赋状况也形成了直接的矛盾。同时,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有大大抑制了经济发展对当时中国充裕劳动力的吸收,使广大民众不能均等风险经济发展的好处,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十分有限。

阅读数: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