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信息化

产业信息化(Production Informatization)

目录

  • 1 产业信息化的概述
  • 2 产业信息化的内容
  • 3 我国产业信息化的现状
  • 4 我国产业信息化的问题

产业信息化的概述

  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全面发展和普遍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的转变,这个转变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

  产业信息化不等同于企业信息化,它是指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围绕“四流三周期”,即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价值流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构造以信息化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联,对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对过程优化重组。当然,它的运行核心是企业信息化,宗旨是减少产业成本,防范和减少不确定性

  在信息经济中,信息被认为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重要源泉之一,这主要在于通过人们所拥有的信息种类、使用信息的能力、组织起来的灵活性以及他们适应问题的方式来实现。当不确定性引入经济学后,信息从本质上不再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成为防范和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产业成本或损失最小化的重要途径。

产业信息化的内容

  产业信息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间的信息化。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外延;二是行业的信息化。由于各行业生产(运营)具有不同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运用也各有侧重,所以,各行业的信息化有各自的特殊性;三是行业间关联的信息化。主要是行业间投入关系中的信息量不断增大,信息日益为产业矩阵中的主要关联要素。而产业信息化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三个:产品、企业和产业。

  从产品角度来说,首先,产业信息化可以使产品研发更趋合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产品研发方面,借助CAI/CAD/CAM和各种工业控制技术的信息手段,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各种变化信息,调整产品研发,取得预期收益,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对产品研发的影响。其次,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根据美国APICS学会的统计,该系统一般可为企业降低库存35%、减少交货期延迟80%、缩短采购期50%、减少停工待料60%、降低制造成本12%、减少管理人员10%、提高生产能力10%~15%。第三,完善营销通道,使信息更加真实、及时在消费者和销售者之间回馈,减少负面因素的影响。网络交易更能反映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更能接近于生产价格营销渠道更加多样,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度更高。能够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的4C

  从企业角度来说,首先,信息化是企业防范不确定性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使企业生产经营趋向敏捷和虚拟化,增强了企业对市场响应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提高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其次,信息化使得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变得更容易,而且费用也大大降低。企业可以对大量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简洁了人力资源管理报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便于企业高层从总体把握人力资源的管理状况。第三,信息化将使财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容易。信息化使高层领导能更方便、快捷地获取财务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把财务管理人员从繁琐的财务工作中解放出来。第四,信息化能帮助管理者增强决策能力。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数据终端设备进行数据集中处理,将分散数据集中到计算中心,促进重要决策集中化,提高决策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五,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管理模式从一些执行重复性工作的简单工具衍生成一套综合的、基于策略的系统,使企业由人治管理转化为制度化管理,将典型的企业管理模型转变为超越个别系统、网络或数据库的管理,最终形成较高层次的“端到端”企业管理模式。

  从产业角度来说,产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产业适应日益国际化的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应以“3C电子”(Customer, Competition,Change)和IT为特征的外部环境要求,组成多个企业间联盟,以“虚拟制造”的形式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由产业信息化产生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协同服务CPC)应用为主体的管理手段革命,以及价值协同服务(Collaborative Value Commerce,CVC)、产业集成。从而满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持续化发展的要求,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美国某知名咨询公司对15家成功实现业务流程(BPR)重建的客户所做的分析表明:流程重建可使时间缩短80%、成本降低48%、差错减少60%。

  总之,产业信息化是改造和提升经济与社会质量的技术基础,更是防范和减少产业成长不确定性的最优选择。当然,产业信息化本身也存在风险,尤其是高端信息化存在着失败的风险,这是因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困难性、潜伏性、依赖性、多变化和强破坏等。

我国产业信息化的现状

  信息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滞后,信息化进程的起步也因此延迟了许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实业界才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90年代中后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伟战略。“十五”期间国家将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加上地方、企业的配套资金共计100亿元,用于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仅在商业行业,赛迪顾问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中国商业行业IT应用市场的销售总额达 35.68亿元,比2001年的28.14亿元增长了26.79%。其中硬件产品的销售额为27.12亿元,占商业行业IT总体应用市场销售总额的 76%,软件产品销售额为8.56亿元,占总体应用市场销售总额的24%。2000年、2001年以及2002年中国商业行业IT应用市场的销售总额及增长率如图1所示。我国产业信息化的社会性基础也在大幅度提高,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固话网和移动加起来有4亿用户。2001年德国的网络用户人数和我国大致相当,都在3000万左右;德国移动电话用户6000万户,我国有13000万户;我国.cn下域名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德国.de下域名增长速度排世界第三位;2001年德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00亿马克,我国则有800亿元人民币;德国和我国一样,刚开始着手三网融合和宽带接入业务,等等。

  尽管我国信息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但产业信息化程度仍很低。目前,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的 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不到10%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全部实现CAD/CAM/OA/MIS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核心的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占我国工商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还没有配备计算机。在15000家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只有10%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有20%的大中型企业只有少量计算机,仅用于财务或打字。企业间信息联通和行业间信息关联就更低了,这既有产业自身的差距,也有经济、政策、法律和人文环境的因素。

我国产业信息化的问题

  ⑴信息化经营意识淡薄。据2000年对52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有26%的企业还没有自己的互联网主页,在74%开通主页的企业中多数对网络的维护不及时,有70%的企业反映对信息化的投入不足 ,而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十分迫切。

  ⑵企业内信息管理不规范,企业间缺乏信息联动机制。多数企业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报表的数据格式不符合标准,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较低。加之高层管理者更迭频繁,信息化政策连续性较差。在企业间,尚无信息化行业标准,信息在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流动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

  ⑶信息化建设投资少、成本高。在我国,由于企业间资金拖欠严重,企业普遍有资金短缺的问题,缺乏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配套运转,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发展信息化不积极。另外,高性能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供给能力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

  ⑷电子商务体系不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物流环节上还远未达到物流现代化的要求,物流技术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停留在对安全、认证、法律等是否成熟可靠的讨论探索阶段,实际应用很少,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仅为美国的0.23%,“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

  ⑸信息化人才不足。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产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增长速度看,对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增长拉动最小的是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仅为13.43;最大的是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它们的指数分别为65.89和53.78 。

  ⑹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目前,我国产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有关电子商务的政策法规尚待出台,这影响到企业对引进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与管理,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

  毫无疑问,中国在产业信息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数字鸿沟”有加深迹象,中国产业信息化程度仍然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阅读数: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