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杯理论

目录

  • 1 中杯理论概述[1]
  • 2 参考文献

中杯理论概述

  某些商品,大份与小份之间成本基本无差别。比如咖啡,大杯与小杯之间的成本差至多不过几毛钱,但是其定价却相差甚远。商家为了促销,常在促销手段上玩点花样。

  假设某咖啡馆推出一款咖啡:大杯(620毫升)19元,中杯(500毫升)14元,小杯(380毫升)12元。

  理性之选应是“小杯”。除非是对咖啡特别上瘾的人士,小杯咖啡一般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事实上在“大杯”和“小杯”两个参照值的作用下,大部分人认为选择“中杯”是最稳妥的。所以,人们经常选择“中庸之道”而忘记了真实的需求。

  我们买饮料或其他消费品的时候,经常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很多人会在价格比对的刺激下,选择中号商品。我们把这种选择“中庸之道”而忘记了真实的需求的现象称为“中杯理论”。

  特韦斯基通过实验证明:

  如果A优于B,大家通常会选择A。

  但是,如果B碰巧优于C,而且其优点A是没有的,那么许多人就会选择B。

  其主要的理由就是与C相比,B的吸引力显著加强了。

参考文献

  1. 孙惟微.赌客信条 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03.
  中杯理论是一个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阅读数: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