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勒纳

阿巴·勒纳(Abba Ptachya Lerner)

阿巴·勒纳(Abba Ptachya Lerner,1903—1982):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

目录

  • 1 阿巴·勒纳生平简介
  • 2 阿巴·勒纳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 2.1 主要学术贡献

阿巴·勒纳生平简介

  阿巴·P·勒纳1903年出生于俄国的比萨拉比亚,成长于伦敦。他有过一系列经历:担任希伯来语教师,从大学退学后,办公司又失败。他的朋友们认为他是一 个属于学术环境的聪明家伙,他接受了这一建议,于26岁时又注册进入了大学,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当他发现自己在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无法抉择时,用抛硬币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1932年,当勒纳首次来到伦敦经济学院时,他是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产主义者。但他从来没能接受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劳动价值论;这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那时对勒纳产生影响的包括托斯丹·凡勃伦的著述以及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单一税的论述。 对勒纳而言,凡勃伦是卓尔不凡的,因为他是“惟一敢将科学方式引入社会问题之人”。在伦敦经济学院,当他最终理解了新古典主义边际分析法概念后,他早期对马克思凡勃伦的狂热被摧毁了。起先,勒纳没有理解用边际增长的方式进行思维的重要性,而这似乎是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了一整年之后所学到的惟一一样东西,这使他非常沮丧。但当他从像约翰·R·希克斯(John R.Hicks)、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abbins)和F.A.哈耶克那儿学到更多的经济学知识后,他经历了一个“蜕变过程”。用他的话说:

  我变成了一个狂热的边际主义者,狂热地热衷于这一原理,即社会所必需的经济效率要求每种价格都与边际成本相等(更为严格地——等于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增加的生产要素价值,且与所放弃的可供选择的产品价值相等)。

  那时,伦敦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除了希克斯哈耶克罗宾斯之外,还有R.G.D.艾伦(R.G.D Allen)、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阿诺德·普朗特(Arnold Plant)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很少有这么多经济学界的佼佼者如此集中的情形。勒纳在这种积极上进的氛围中进步很快。作为本科生,学习了两年经济学之后,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国际贸易中成本状况的图示分析》,这篇论文是第一次运用无差异曲线群来阐述两个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均衡。这是一个精湛的成就,两年之后他又写了续篇《国际贸易中需求状况的图示分析》。

阿巴·勒纳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在这两篇论文发表之间的时间里,勒纳还在伦敦经济学院的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要素价格和国际贸易》的文章。在这篇论文中,勒纳表明即使当要素不可流动时,自由贸易也会使它们的国际价格相等。

  研讨会之后这篇论文被搁置在莱昂内尔·罗宾斯的文件堆中,很快被每个人,包括勒纳本人遗忘了。1948年,保罗·萨缪尔森又独立证明了这一观点,并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当莱昂内尔·罗宾斯看到萨缪尔森的论文后,想起了勒纳的文章,于是把它翻了出来并最终促使它于1952年发表在《经济学家》上。

  在勒纳60岁生日会上,萨缪尔森又讲了一件“更令人震惊的有关事件”。他说:

  1948 年当我的文章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后,琼·罗宾逊来信指出,如果两种商品有相同的生产函数要素价格就不太可能趋同。这是一个公允的意见,指出了要素深度假设的必要性。现在回忆起来几乎每个人当时都忘了1933年勒纳那篇文章的存在,包括琼·罗宾逊和作者本人。当罗宾斯送给我一份此文的复印件时,我发现在其第73页的脚注上,勒纳向“剑桥大学琼·罗宾逊夫人”的建议表示感激,你们可以想像我当时有多么吃惊。法语中肯定有描绘这类事情的谚语。

主要学术贡献

  1934年阿巴• 勒纳提出了计算垄断势力的方法,即价格减去边际成本再除以价格的加价率,其中由于边际成本很难测定,实践中常用平均可变成本来代替。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 “勒纳的垄断势力度”。垄断势力度表明的是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幅度,取决于厂商需求弹性的倒数。决定厂商需求弹性因素有:1、市场的需求弹性;2、市场中 厂商的数量;3、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回看国际反倾销倾销的发生多由于出口国国内市场相对封闭,人为地打破了市场对上述三个要素的调节作用,形成垄断, 导致国内销售的垄断高价

  1944年,阿巴•勒纳在琼·罗宾逊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贸易收支状况是与出口值,而不是与出口量相联系,贬值固然可以增加出口,抑制进口,但不等于改善贸易收支。因为当国外需求弹性小于1时,出口值反而会减少,不利于贸易收支,此时只有减少进口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倘若这时进口需求弹性不足,进口值的减少不足以抵补出口值的减少,贸易收支仍然得不到改善。琼·罗宾逊将其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阅读数: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