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学习理论

目录

  • 1 赫尔学习理论概述
  • 2 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
  • 3 赫尔学习理论分析
  • 4 赫尔学习理论的发展

赫尔学习理论概述

  赫尔学习理论又称内驱力减弱论(drive redution theoty)。 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赫尔认为,有机体是借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的联结。一种是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联结,它是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境自动作出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另一种是进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S-R的联结,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内驱力水平下发生的。

  赫尔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因此,其系统行为理论也称内驱力降低说。

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

  赫尔系统行为理论的最基本假设:

  Ser(反应潜能)=K(诱因动机)×D(内驱力)×H(习惯强度)

  习惯强度(habit strength),是指传入与传出神经冲动之间的动力关系,亦称习惯反应的力量,用sHr符号来表示。他认为,时间上的接近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若效应器的活动与感受器的活动在时间上紧密接近,则从感受器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在其后被足够重复,就会加强引起该反应的倾向。赫尔指出,习惯强度的形成除受刺激与反应之间在时间上接近的影响外,还受强化的强度(次数质量)和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所制约。它是随强化而发展的,是反应被强化(次数和质量)的函数。表现为强化次数愈多、质量愈高,则它的上升曲线也愈高。但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与习惯强度则呈负相关,即强化延迟时间愈长,其效应也愈弱。"

  该公式的要义是:只有个体对刺激反应之后获得强化从而减弱了他有的内在驱力,他才会学到该种反应。这说明了强化作用在学习历程中的重要性;只反应后得到强化,个体的内在驱力才会减低,随内在驱力的减弱而强化了学习反应。因此赫尔的学习理论又称内驱力减弱论(drive redution theoty)。 赫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简单地机械地把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归结为习惯的形成。但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和解释非认知行为方式的形成。

赫尔学习理论分析

 赫尔主张通过分析由环境提供的客观刺激(自变量)和由有机体作出的行为反应(因变量)来推导制约环境与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中介变量),并把驱力还原作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础,这样,有机体就成了环境中的一个自动化的学习系统。这与当时在美国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达尔文进化论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吻合的。

 作为一个行为主义者,他试图把各种中介变量都还原为自然科学的术语,目的是不给意识、映象等心灵主义的概念留有地盘。例如,他提出的rG-sG机制,"实际上涉及了从前被看作心灵的核心东西:兴趣、计划、预见、预知、期望和目的等"(Hull,1952)。

 由于赫尔把驱力还原作为行为系统的基石,因此,没有驱力这个概念,就无法说明学习的过程。这一观点导致他不重视有机体固有的反应模式,而是重视那些能成功地还原驱力的行为反应。他强调指出,驱力并不指向特定行为,而只是激活行为,行为是受环境刺激指引的。"适应性"、"调节"、"竞争"和"生存"这些观念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从赫尔把学习理论主要集中在强化的原则上这个角度来看,赫尔的理论与桑代克的效果律较为接近,而与格思里的邻近理论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相对立。

 应该承认,赫尔的大多数公设现在看来都是有错误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赫尔提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行为系统理论,促使人们从事大量的实验研究,从而使我们现在认识到比以前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批评赫尔的理论时要注意到"尽管它有缺点,但成绩是主要的"(Koch,1954)。

 在我们看来,赫尔理论体系之所以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他试图形成一个包摄一切的理论体系是不切实际的,从当代学习理论发展的趋势来看,趋向于建立一种能抓住学习过程某些特点的学习模式,而不是大一统的理论框架(Atkinson,1968)。第二,赫尔过于醉心于用数学公式来构建行为系统,以致有人认为?quot;在某种意义上说,赫尔成了嗜好数学的牺牲者……只要一有机会, 他就把自己的陈述数量化,有时竟把问题弄到荒唐怪诞的程度"(转自舒尔兹,1981年)。

赫尔学习理论的发展

  由于用本能来解释人类行为陷入困境,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用驱力概念代替本能概念。驱力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驱力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霍尔(C.L.Hull)进一步发展。霍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认为,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时,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消除紧张作为一种强化,增强了目标刺激和有效反应之间的联系。霍尔认为,有的驱力来自于内部需要称为原始驱力。这种驱力不需要习得。有的驱力则来自于外部刺激,称为获得性驱力。这种驱力通过条件作用获得。霍尔指出,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霍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它们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

  P=D×H-I

  驱力理论提出后,得到许多行为主义者赞同。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行为中的一些现象,如急中生神力、急中生智、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等等。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县减少,而是增加了。

阅读数: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