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录

  •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类分析[2]
  •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正面效应[3]
  • 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负面效应[3]
  • 5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风险防范[3]
  • 6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
  • 7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对策[1]
  • 8 参考文献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及规格向学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学校接单后.在企业的主导和协作下按订单进行人才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经企业验收合格后即被企业录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类分析

  (一)紧密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企业的技术人员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就直接到该企业就业。企业在整个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监督和参与。这种办学模式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成本。

  (二)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根据其行业发展和用工需求,直接到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面试选拔,确定人选,组成特定的“订单培养”班,并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企业提出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提供一定的培训教材,在整个三年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力度不是很深,学生毕业前,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验收,对合格者予以录用。这种培养模式,由于企业的参与少,教学的针对性不是很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缺乏对企业的适应性

  (三)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向人才中介机构提出需求的人才标准规格数量,人才中介机构再与学校联系,提供相关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培养要求,学校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中介机构提出的人才标准和规格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计划。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由人才中介机构来进行联系和沟通,学校与人才中介机构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和毕业生“就业协议”。这种培养模式,人才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企业、学校、学生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企和学生都有较大的选择窄问。

  (四)1+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l+l”指的是: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也就是第一年,学生在学校按照专业教学计划,扎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主体是学校。第二阶段,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修改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课程和培养方式。第三阶段,学生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每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并不相同,也不完全以时间来划分,它强调的是在学院的教育环节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的渗透,由于人才成长的阶段不同,在培养过程中实施三阶段过渡法来划分双方的培养任务。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加强和职业素养的逐渐增加,双方的培养重心也在发生偏移。企业参与的培养力度渐渐加强,学生将逐渐融人到企业中,毕业时将以一个成熟企业员工的状态进入岗位发挥作用。这种模式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以及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提高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学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正面效应

  各地实践表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诸多正面效应。

  (一)法律规范的约束性

  职业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该协议将学校视为产品(人才)供方,将企业视为产品(人才)需方,约定职业院校必须严格按照企业需求的标准培养人才,促使职业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意识。同时,合作协议也会约定企业必须对职业院校按订单培养的合格人才予以录用,既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也促进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由于这份协议受国家法律保护,对学校和企业均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有效地规范了校企双方的合作行为,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校企双方协商签订的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多就共同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等作出具体约定,有效地扩张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这样,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了所需要的、具备较强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由于企业为职业院校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地、实践教学人员等,弥补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短板”。同时,职业院校教师也可利用合作机会,深人企业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情况,促进专业发展。职业院校可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解决实习实训教师短缺问题。

  (三)人才培养的指向性

  订单培养协议约定,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合作企业就业,这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目标指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为使毕业生达到能够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及评价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订单班”的教学内容不再由职业院校主管部门确定,传统的学科取向教学模式将被企业需求取向模式所取代,这使职业院校培养(指参与订单培养)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毕业生所学技能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了“零距离”,大幅度提高了职业匹配度。

  (四)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各类信息沟通更加顺畅。职业院校依据从企业获得的最新信息,可进一步清晰办学目标,科学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学生就业。合作企业通过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授课、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活动,增强了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现状及学生综合素质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同时,通过与职业院校教师的交流互动,也会把一些新理念、新技术等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去,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合作利益的共赢性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效益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办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追求的目标是顺利就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能从职业院校获得优秀毕业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学校能够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及场地进行教学,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授课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扩大;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途径,较早地了解企业文化,增强了岗位意识、敬业意识及协作精神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技能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六)教育评价的合理性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涉及到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思想品德素质等多个方面。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人才接收方,是教育质量的最终鉴定者,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最有发言权。从各地实践看,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多数合作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与职业院校一起制定学生评价方案及评价标准等,共同监督相关教育教学部门及责任教师将各项培养标准落到实处,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全程评价与监督,推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由教育标准向企业标准的转变,促进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负面效应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应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象El益严峻的新形势下,部分职业院校将拥有订单作为扩大招生、确保规模化发展的“金字”招牌,收到了较好效果。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仍具有很多负面效应。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自身存在弊端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类型,其参与主体及实施过程也存在较大差异⑤。学前订单过分依赖于合作企业,影响了职业院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中订单招录的学生仅限于职业院校在校生,企业选拔人才的范围受到局限。毕业季订单学生仅通过较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后直接去企业工作,很难及时获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与中介企业签订的间接订单存在着企业与学生认可度较差的情况,生源紧张。与中间企业签订的间接订单专业性较强,学生就业面较窄,难有更大的就业选择空间。

  (二)合作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导致毁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部分企业受到外需不振、内需不足的影响,生产经营状况极不稳定。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极易受到市场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采取减员、减产甚至停产等措施,给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调查发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不稳定原因无奈终止人才培养订单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到参与订单培养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

  (三)培养标准固定化影响学生就业选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为企业“量身定做”适用人才的方法,培养标准具有明确的专一性。学生所学技能仅适应了合作企业要求,不一定适应其他企业的要求,无形中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合作企业某一岗位需求设定教学内容,自然降低了专业技能的宽度和深度,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而言,由于按约定必须到合作企业就业,也会漏失其他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时,只能与企业“同甘共苦”。

  (四)学生就业实际状况与期望产生落差

  部分职业院校过于考虑就业率等办学指标,仅注重企业社会知名度等情况,未对学生就业具体岗位及各项待遇等进行系统考察,导致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就业后感觉所从事的工作及薪酬、福利待遇等与自身期望落差较大。特别是部分合作企业招生宣传过于广告化,直接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的合作企业只提供报酬低、技术含量低、岗位环境较差的低层次就业岗位,迫使学生放弃就业机会,间接地将违约责任转嫁给毕业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五)部分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要求标准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按企业要求标准培养合格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实现就业。但在实际运作中,部分学生由于技能水平未能达到订单约定的要求标准,难以实现顺利就业。还有的订单明确约定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毕业生进行评价考核,直接涉及到评价的公正性、公信力等问题,导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与学校、与企业产生各种纠纷。特别是部分订单约定的培养标准过高,部分毕业生难以达到,间接导致了毁单现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风险防范

  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面效应,应予客观看待。切不可因为该模式具有诸多正面效应,就忽视其不利的方面;也不可仅关注于负面效应,对该模式给予全面否定。在我国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载体,在职业教育领域应广泛推广和应用。职业院校应准确把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规律,认真做好各种风险防范工作。

  (一)慎重选择合作企业

  职业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一是应考虑合作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社会认可度,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规划;二是走访政府相关部门,详细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拟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听取相关建议;三是安排学校管理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拟合作培养人才的具体就业岗位技术要求、工作环境、薪金待遇等情况,全面收集岗位信息。同时,应尽可能多地邀请学生及家长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有关情况,便于学生对是否参与合作培养作出正确选择;四是在签订合作协议时,职业院校应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综合考虑学生参与订单培养的热情和企业需要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科学分析合作协议落实的可行性。此外,在订单培养结束时,职业院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工作,为签订新的订单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订单类型

  订单类型的多样化可有效化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晴况灵活运用,不断加以创新。学前订单是学生入学前学校与企业签订的订单,在此类订单运行过程中,企业必须全程参与,学校招生等同于企业招工。如果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校企双方可及时有效地妥善处理,避免“小事拖大”。此类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期限较长,在企业的直接参与下,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避免出现部分学生达不到企业要求标准状况;学中订单是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学校与企业签订的订单。在此类订单运行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从在校生中择优选择所需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获得人才的紧迫需求。企业所承诺的薪资、福利等待遇也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毕业季订单主要面向对劳动力需求急迫的企业,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培养标准固定化的弊端。

  (三)做好人才质量评估

  人才培养质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为核心的部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包”制度,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测定标准及方法不一,容易引起学生与学校、与企业之间产生“摩擦”。为避免出现这种状况,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签订协议时,能用“国标”的尽量不用“企标”。即使无奈采用了“企标”,也应充分考虑生源质量及学校师资、设施等条件,与企业共同确定。在订单运行过程中,职业院校要主动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定期到订单班参与学生各个时期的综合评价,以期获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满意的效果。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订单的“产品”是学生而非商品,这个特殊的“产品”具有主观能动性,校企双方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时不能忽略其主观能动性,否则极易导致合作破裂。在进行人才质量评价时,应尽量邀请第三方进行,以防学校、企业及学生各方出现争议。

  (四)不断加强学校建设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职业院校恪守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话语权,提升企业参与合作的信心;二是加强专业设置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专业,用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施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式培养;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培养一批合作意识强、深喑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的管理队伍,在组织招生、就业安排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四是加强研究队伍建设。能够围绕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选用、课程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构建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让企业放心合作。同时,能够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解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问题,及时化解出现的各种风险。

  (五)建立校企合作规制

  目前,我国有关校企合作的规制建设尚未起步,部分内容散见于教育部等有关文件之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法律效能,亟需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规制体系。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各类合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成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监察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企业违反社会责任的公益诉讼机制。此外,职业院校应建立就业生回访制度,全面掌握其工作情况,关注其在岗待遇的公平性等权益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规制建设,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的自律工作,引导中介机构按着敬业守信的原则传达校企双方的信息。建立群众举报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运作行为的社会监督。总之,要通过校企合作法律规制建设,为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合作意愿不强

  企校合作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需要企业不断深入地参与。但目前,企校合作主要是职业院校在推动,大部分企业对此不是很热心。原因主要有:

  (1)目前大学生就业总体较难,企业在用人上具有极大的选择余地。用人成本较低。多数企业负责人认为没有必要为培养未来的大学生员工而增加企业成本。

  (2)企业在法律上没有支持学校的义务。企、校性质上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学校则大都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企业的盈利性决定了企业的主要精力会放在利润上。而学校能回报给企业的大都是非物质利益,企校合作有时不但不为企业产生利润反而会增加许多成本。因此企业对企校合作不是很热心。合作意愿不强,觉得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做“额外”的支出,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在实际合作中,许多企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可能经常性地把校企合作列入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和工作实施之中。有调查显示: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在实质性合作中,限于政策,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大多存在支出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和要求高、责任重而风险大的客观现实。甚至还感到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负担”。

  (3)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根据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可能要承担社会责任、道义责任,甚至法律责任。这是企业最担心问题之一田。

  (二)校企沟通不充分

  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企、校的沟通比较重要。企业须明确自己的人才需求规格,学校则要能准确地理解企业的需求,并进而把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这对企、校双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了解对方的语言,进行充分的沟通。但是,正是由于企业的合作意愿不强。学校在企校沟通中处于弱势地位.企校沟通不是很充分。

  此外。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充分。学生还没有掌握本行业或本企业的专业知识。又没有较多的社会经验。企业很难了解拟招聘的“员工”是否适合自己。有些学生匆忙决定参与订单班。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不够了解,到工作岗位后才发现企业与自己想象差距甚远,或是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等,于是又准备毁约。企业本来就对订单培养不是很热心.加之学生的毁约会对企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挫伤企业的积极性。

  (三)学校对应的教改措施未跟上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目前,学校里能胜任订单培养的教师人数还是很少。为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必须对企业及其实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通常会采用如下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①安排教师到企业见习。在教师实习过程中,企业通常不会把教师安排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去;企业员工工作较忙,往往不会主动对教师进行讲解。因此,教师进企业见习.未必能掌握学生需要掌握的实用技能。②聘请企业骨干员工担任兼任教师。企业骨干员工来自生产一线,其知识技能紧跟生产实际,非常实用,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往往好于校内的一般教师。但企业骨干员工往往较忙,课时不足,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且其知识往往没有系统化,比较零碎。③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专业教师。

  (2)培养方案脱离企业实际。学校或教师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时,虽然也会进行专业需求调研和分析,也会听取行业和企业的意见,但学校毕竟不是企业。学校最终的结论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也必然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

  (3)缺少配套的教材。尽管学校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在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上编写的教材。必然与订单式培养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4)实训、实习环境与企业实际存在差距。学校常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实训,但这些活动时间较短;企业大都让学生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学生很难在生产或服务一线实习。

  (5)考核方法改革不彻底。许多学校的考核方法还是停留在以学校自己考核为主,并且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为主,与订单式培养的要求不相吻合。

  (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固有风险

  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的企业的订单来进行培养.这固然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工作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可能成为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因素:

  (1)可能导致学生的就业面狭窄。订单式培养主要是针对企业目前的技能,一旦企业所在行业有技术革新,如果学生不及时自我充电。很可能跟不上技术革新的步伐,从而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此外。企业还可能实行裁员等淘汰制度。而订单式培养主要是针对订单培养企业开展的。其课程设置、技能培训重点都针对该企业,很可能不适应在该企业之外的工作。

  (2)一旦订单培养企业发生意外,比如经营不善、破产金融危机、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变更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对策

  (一)强化企业的合作意愿

  (1)增强学校自身的实力。为使“订单”培养形成规模效应.必须有大批给学校下订单的企业。要获得订单。根本在于学校自身的实力,包括办学特色、专业实力以及社会声誉等。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全球三大骨科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之一的美国巴奥米特(BIOMET)集团的BIOMET订单班就是这样。美商独资企业常州巴奥米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在常州本土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在常州寻找高校合作伙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先进的办学理念吸引了巴奥米特公司.这样双方才有机会合作。

  (2))加强学校对企业的营销。学校有必要引进企业的营销理念,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借助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推广学校的订单式培养理念和模式,扩大合作范围;此外,多与毕业生联系.通过毕业生来推进学校与毕业生所在企业的订单式培养。

  (3)找准双方利益融合点。BIOMET集团要求其员工对高质量有深刻理解,为此,高职院校加强对订单班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深入介绍IS013485、IS09000体系、PDCA循环5S管理精细化管理等。

  (4)打消企业顾虑。很多企业对订单培养都存在一定的顾虑,学校应能敏锐地感知企业的顾虑,并设法打消企业顾虑。比如,明确规定教师有义务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如客户资料),通过协议等形式明确教师从企业取得的资料能否在教学范围内使用、是否需要修改或改写、能否公开出版等。

  (二)加强校企沟通

  订单班学生主要采取新生到校半年或一年后进行公开选拔的形式。

  (1)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考察”,由学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及规格;邀请企业领导和骨干员工到学校实地考察、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学校安排学生在入学之初和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实习。加强学生和企业双向的充分了解。可以由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或由企业介绍自己的状况(比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和要求,以及企业特殊要求(比如动手能力较强、能够长期稳定地在企业工作等)。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可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学生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学校进一步加强教改

  1.针对行业开展订单式培养

  面对企业可能实行的淘汰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企业专用技能与行业通用技能的融合,重视学生当前实用技能与学生未来所需技能的融合,重视技能与企业文化乃至人文素养的融合,拓展学生的能力和就业空间,保证学生具备在订单式培养企业之外的工作素质和能力。建议尽量减少针对某具体企业的订单式培养,而是针对整个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为此,学校应扩大与同一行业内多家企业的交流,深入分析该行业的状况,找到行业的通用人才规格,从而针对该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

  2.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为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建议:

  (1)安排教师到企业见习时,向企业提出让教师到关键岗位上操作或见习,并安排企业骨干员工作为指导师傅,要求教师加强与指导师傅的沟通。

  (2)加强教师与企业兼任教师的交流。经验表明,企业兼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更加热心,也更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学生分享。为此,应尽可能多地邀请兼任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比如开展讲座等),同时要求教师多参加此类活动、多与兼任教师学习和交流。此外,要根据教学效果提高企业兼任教师的报酬

  3.加强对培养方案、教材、实训环境的改革

  (1)培养方案。建议企校双方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和专家及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并由企业主导。

  (2)教材。主要采用自编教材、讲义、实训指导书等做法,由企业骨干员工担任主编,专业骨干教师予以配合。首先由企业骨干员工确定某一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淘汰以往教材的过时内容并根据行业及企业需要增加内容;然后由教师在与企业骨干员工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保留课程基本框架,参照企业实际编写教材,并由企业骨干员工进行审核。

  (3)实训、实习环境。建议在订单式培养协议中明确规定,企业要定期(须规定最少时间)或不定期地以小批量的形式接受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并安排企业骨干员工负责指导;学校要有专业教师带队。教师必须提前熟悉实训、实习环境。

  (4)加强对考核方法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配套,订单式培养的考核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建议充分利用寒暑假甚至带薪安排有关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和现场调研,掌握企业实际操作,从而制定出与企业实际相吻合的考核方法。只有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最终进入订单式培养企业工作。总的说来.订单式培养模式应以技能考核、面试为主,开卷笔试为辅。兼顾工作态度与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宫亚梅,杨育文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 谭琦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与弊分析研究(A).中国经贸导刊.2010,8
  3. 3.0 3.1 3.2 蔡云凤,魏慧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应分析与风险防范(A).当代职业教育.2014,1
阅读数: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