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

目录

  • 1 什么是自我损耗
  • 2 自我损耗理论[1]
  • 3 组织行为中的自我损耗[1]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是指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

自我损耗理论

  自我损耗理论最初是基于自我控制的研究提出的,Baumeister等人((2000)总结既往理论和研究,提出自我的活动损耗心理能量的理论,包括:

  1、心理能量对自我的执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审慎的选择、主动性行为)是不可或缺的;

  2、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

  3、所有的执行功能需要的是同一种资源,一个领域的资源损耗会减少另一领域的可用资源;

  4、自我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

  5、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消耗后需要一段时问才能恢复,类似于肌肉疲劳后需要休息才能恢复(Baumeister. 2000. 2001: Baumeister et al,1998;Baumeister, Muraven,&Tice, 2000)。理论提出主要基于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所以初期对这种能量的命名是自制力(self-control strength),但审慎的选择、主动性行为本身也包含在原有的理论中,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发现复杂的智力活动、应对歧视等都需要这种能量的参与,自制力一词字面上窄化了概念的内涵,没有准确表达出其使用范围。

组织行为中的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也日渐兴起。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员工遭受的辱虐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员工的偏差行为(employee deviance)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自我控制的水平能够问接反映生活中自我损耗的状态,目前问卷测量自我损耗时常采用该范式)的关系,发现自我损耗能调节辱虐管理和员工偏差行为的相关(Thau & Mitchell, 2010)。辱虐管理导致员工的自我损耗,自我损耗状态会加剧辱虐管理和员工异常行为之问的正相关。对员工而言,应对不公正的对待会导致自我损耗,即使员工所得的回报与其付出的劳动是相匹配的,也就是结果是公正的也不能有效降低自我损耗的负而效应。

参考文献

  1. 1.0 1.1 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阅读数: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