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特定实体及其特性满足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特定要求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利益主体根据一定的方法和工具,通过比较达到对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把握。
l、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依然是:
(1)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
(2)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依然紧缺。
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很多学校往往在申报专业时重视社会需求的调研),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偏差,暴露出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
2、专业设置问题突出。
由于政府对职业学校的宏观调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同区域专业设置重复,形成了地区学校间争夺生源的竞争局面,学校也未能考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办学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常常我行我素。主要表现在:
(1)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随意性较大,一些学校为了争夺生源,频频为专业“创造”新名称;
(2)无视自身软硬条件,在不具备办学能力的前提下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对学生、对社会不负责;
(3)学校还没有能引领其他专业发展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导致学校办学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
(4)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投入不足或投入没有持续性,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课程模式的开发没有大的突破。
(1)课程开发的理念还比较模糊,涉及课程深层次的较少;
(2)将导向工作体系与工作任务相对接的思想还不十分坚定,教师对怎样建立新课程体系,没有明晰的思路;
(3)特色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典型的、能推广的课程模式还不多;
(4)课程开发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课程观念。
4、技能过于单一,难以跟上社会需求。
(1)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跟不上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学生技能普遍比较单一,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有限,一旦科技含量增加或岗位涉及的知识面变宽,学生比较难适应,缺乏多种实用技能;
(2)对关键技能的培养的关注度严重不够,特别是要学习专业技能、方法技能、社会技能尤为不足;
(3)没能改变过去轻理论重实践的思想,专业实践到专业理论提升的理念还要进一步强化;
(4)实践教学的建设还很薄弱,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资源环境,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5、办学脱离市场,校企合作程度低。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里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习环境和场所非常少,许多学校还存在着临近毕业的学生都没有能够到企业参与实训、实习,仅仅单纯地依靠学校自己相对比较落后的实训场所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技能的,这些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失去了学习过程中宝贵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所有这些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既需要沟通、更需要合作,这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当务之急,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人才、设备、市场等资源的共享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所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6、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有待提高。
毫不讳言,鄙薄技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
此外,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招生,跨区域招生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一些特色鲜明、办学好的学校难以走出去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更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职业教育,就是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用科学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坚持科学的质量观,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社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坚持育人为本的发展方向。
坚持育人为本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全部活动都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成才,因材施教,实现“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3、走内涵发展之路。
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走内涵发展之路。内涵发展就是“以质取胜”,办学中要重点抓好优化教学管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等核心工作。
(1)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对学校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2)建立有效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是影响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
(3)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战略,要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发展特色的准确定位。
4、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高质量、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培养质量和技术人才;
(2)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无论从哪个职业教育成功的国家来看,都有着非常健全的师资选拔制度,从企事业单位调入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采取调动、借用、校企合作、兼职等多种形式,选调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抓好培训突出职教特色。
(1)要把师资培养从现有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做为工作目标,针对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
(2)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6、解决好教师的队伍管理问题。
(1)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
(2)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3)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7、调动行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积极引导行业组织、企业参与举办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嵌入职工培训项目。同时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8、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一。
让学校和市场对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围绕着“服务于地方产业,做出区域特色,拓展本专业在本地域的影响力”这样一种办学思想,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办学,逐步实现校企合一。
(1)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企业参与课程的设计,可以使课程安排更系统科学,更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把学校的学历教育与企业的市场培训相结合,可以解决“学非所用”的问题。
(2)充分有效地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逐步实现企业项目的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教学中心放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性质。
(3)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教学中注重实际学习成果的考察,这是检验教学效果所必须的,其中尤其不能忽视过程评价,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监控,企业参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则更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