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主体

经济政策主体(Economic policy subject)

目录

  • 1 什么是经济政策主体[1]
  • 2 经济政策主体的多元化[2]
  • 3 经济政策主体的作用[2]
  • 4 相关条目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经济政策主体

  经济政策主体是指经济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决策者、参议者和参与者的统称。关于什么人或组织可以成为经济政策主体,由各国的宪法和法律加以规定。而一国的法律之所以作出某种规定,则又是由该国的生产关系性质和社会性质决定的。所以。一国的经济政策主体的范围,职责和地位,归根到底是由该国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

经济政策主体的多元化

  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毫无疑问,它是与政府直接相联系的。但政府又同主体联系在一起,国家是政府经济活动的基础,如果仅仅把政府定义为政策主体,显然并不全面。另一方面,政府本身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由许多职能机构组成的整体,而与经济政策有关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机构(即“政策机构”),它们也是经济政策的主体。除此之外,许多社会团体和机构也必将卷入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它们当然也不能被排除在政策主体之外。

  由此可见,政策主体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组成:广义主体——国家;本义主体——政府;实施主体——政策机构;参与主体——社会团体。

  那么,经济政策主体为什么会出现多元化呢?原因在于:其一,经济政策从制定到组织实施牵涉的范围极广,涉及到不同方面和各个阶层的利益,需要协同配合,多元主体参与。其二,经济政策体系本身是多元的、复杂的和特定的经济政策主体。如财政政策需要财政部门来组织;货币政策需要金融机构来组织。其三,政策主体的多元化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分权化倾向相联系,建立一个一元化的、固定的经济政策机构是不现实的。其四,经济政策并不像经济计划那样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更多的政策都是随机的,因而不需要有固定的政策机构。

  经济政策大多是由政府所属的其他经济管理的职能机构代行组织实施的。也就是说,经济政策的主体融合在相关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机构之中。国家、政府、政策机构和社会团体虽然都是政策主体,但其地位、作用、任务和参与程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从各国实践来看,其政策主体也各不相同。以法国和美国为例,两国都是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构成政策主体系统的骨架,其他机构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并不以其在财政政策与货吊政策政治系统中的权力大小为转移,它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相关程度,决定其在多元“主体”中的意义和地位。

经济政策主体的作用

  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多个主体参与和力量比较的过程.是各种利益和矛盾平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政策主体有着各不相同的行为方向和作用特征。

  政府主要是遵循客观的经济运行规律,运用其经济职能,提出经济政策的基本意图和框架,把其政策主张表现出来,形成对经济干预的信息源。政府的政策意图一般是比较客观的,中央政府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以整个国家利益为甚础的,因而其政策主张也易于为其他政策主体和干预对象所接受。在政策制定程序中,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中心展开的。

  政策机构主要是遵循和理解:吹府的政策意图,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具体操作,确定政策方案。其工作大多是技术性的,目的在于把政策意图转化为政策方案。政策机构并非是专业性的而是政府的代理机构,因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掺杂自己的偏好和意向。政策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政策的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关性。在拟订政策草案阶段,政策机构起着核心作用。

  社会团体及其他相关机构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但也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过程。其参与度取决于所制定经济政策与自身利益的相关度。政策对其利益的干预强度越大,它们越关心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制定过程。其作用是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强调政策中对本团体的有利点,要求修正对自己的不利点。它们对政策形成过程施加外部压力,使经济政策能够更充分地表现自身的利益,所以,在西方,又称之为“压力团体”。在特定情况下,其力量可以左右经济政策的命运。政策制定过程中征求意见阶段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由行业协会工会、各种群众组织等组成的社会团体。

  国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的最终决策上。当政策草案确定后,要由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批准,重大的政策出台,都需要各国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这一程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由此,可以增强政策的法律性和权威性,通过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的批准,也使之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沈承刚著.邓小平经济政策思想研究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
  2. 2.0 2.1 董登新.现代财政与金融.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09月第1版.
阅读数: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