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目录
|
纯粹接触效应是指在某一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的次数越频繁(使个体能够接触到该刺激的机会越多),个体对该刺激将越喜欢。
纯粹接触效应是凭空开风,还是事出有因?它经得起科学实验的检验吗?另外,在人际关系上,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难道只是接触次数增加就足够了吗?或是还有其他因素呢?赛安斯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于1968年进行了一次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借着让受试者多看几次对方脸部的照片,调查一般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好感。
实验方法是准备12张某大学毕业生的大头照,然后随便抽出几个人的照片并让学生们看这些照片。开始实验时,赛安斯对这些学生说明:“这是一个关于视觉记忆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测定你们所看的大头照,能够记忆到何种程度。”而实验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了解、观看大头照的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观看各大头照的次数为0次、1次、2次、5次、10次、25次等6个条件,按条件各观看两张大头照。随机抽样,总计86次。实验结果表明,接触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成正比。
也就是说,当观看大头照的次数增加时,不管照片的内容如何,好感度都会明显的增加。这也就清楚的证明了赛安斯所说明的“纯粹接触效应”。
正如前所述,一个典型的纯粹接触实验包括两个阶段:呈现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呈现阶段,让被试接触视觉或听觉刺激(现有的研究中常常采用无意义音节、不规则几何图形、抽象文字或图画、人物面部图片以及声音等新异刺激作为材料),这些刺激呈现给被试的次数不一样。在随后的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就呈现过的新异刺激作喜好程度的判断。如果刺激的呈现次数越多越能引起被试的偏好,即出现了纯粹接触效应。
另外,如果被试在测试阶段对先前呈现过的刺激的偏好程度要高于对未呈现刺激的偏好程度,亦可以说出现了纯粹接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