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协作(Knowledge Collaborative)
目录
|
企业知识协作(Company Knowledge Collaborative)就是指企业通过整合企业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使企业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许多研究和实证表明,知识协作是企业获取新能力和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
企业知识协作的概念蕴含着如下的特征:
(1)知识协作追求的中心目标是“2+2=5”的协同效应。通过协同效应,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可以被创造出来,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2)协作的中心任务是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创造,协同效应最终取决于组织内部和组织间学习、利用与创造知识的状况。
(3)知识协作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它有利于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4)知识协作比有形资源协同的联系程度更紧密。由于协作的参与者可能涉及组织内每一个员工以及组织外任何其它组织,要求参考协作的员工们必须一起紧密地工作,才能互相有效地学习交叉知识、更好地利用知识和创造出更有用的新知识。
知识协同的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知识协同的运用机理,可以抽象掉企业内外具体的部门界限和组织界限,从以人为主体的知识交流和创新过程中予以认识。下图1是建立企业知识协作的运作过程模型。
此运作过程模型建立的逻辑思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现自身的知识差距,力图同其他企业建立知识协作来弥补差距,以保证企业有持续竞争的核心能力。这个动因导致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这种合作是建立在了解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上。最后合作的效果以是否达到企业的合作目的来判断。
1.知识差距与核心能力
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指与价值链中具体活动有关的一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进行产品创新,从而在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某种核心能力,而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形成某种核心能力。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学习是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下,建立完善组织的知识和常规,通过不断应用相关工具和技能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显然,企业之间的知识协作是企业组织学习的必要选择。
2.合作动因
企业发现知识差距,就要设法弥补。具体来说,企业创建并参与各种各样的知识、技术联盟,一般有以下动因:
(1)获取某种技术。企业如果需要的某种技术在公开的市场上得不到,就会与其他企业签订契约,如技术许可证或协作协议来取得所需技术。或者企业可以通过结盟,把其他企业拥有的而本企业没有的技术捆绑在一起,提供捆绑了互补技术的产品,使其更有竞争力。
(2)获得战略资源。这里资源一是指企业要进行大型复杂技术开发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二是指小型企业拥有某种技术,但缺乏将它带入市场的补充性资源。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无需太多资金,较快获得所需资源。
(3)创造学习机会。在创造学习机会方面,战略联盟创造了一个分享知识的环境,使企业容易接受新技术并能在企业内部顺利转换。
3.合作
企业间的知识协作是以创建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为目标,目的是获得共同利益的协同行为。合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合作双方的沟通及信任程度。
所谓沟通,就是企业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对有用而及时的信息的共享。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它要求双方都在诚实可靠,不存在欺诈许为。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合作也就谈不上。
知识上的合作需要合作双方发展出新的结构和技能,有效结合管理组织与人际差异,进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与其他学习一样,在合作范围内学习知识也要遵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发展规律。一个小范围的胜利将有利于更大胜利的实现。所以合作方应从一些较容易成功的事情上开始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彼此合作的信心,而且也可以避免当初始合作过于困难而导致的失败使双方互相指责的局面。
4.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两个指标:满意和不满意。当两个企业进行知识协作时,一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另一方的先进技术,而另一方则希望学习这一方的管理经验。如果双方目标达到,则合作是满意的。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很难控制外部因素,但如果认为对方确实付出了努力。即使知识差距未能弥补,双方仍会对合作关系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