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Television Culture)

目录

  • 1 什么是电视文化
  • 2 电视文化的核心
  • 3 电视文化的研究视角
  • 4 电视文化的特性
  • 5 电视文化的构架形态

什么是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是指在电视媒体的影响下,于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它可以分成电视传播文化、电视接受文化、电视和时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等。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现代化的现象,这与现代电影文化不同,电视文化更需要有技术支持。从构成上来说,我们把电影比作是一个平面镜,在每一部影片中看到了社会、生活,甚至我们自己的某一面:而电视更像是一个多棱镜,甚至是一个哈哈镜,它在展现社会的诸多面相的时候,具有一种共时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同一个时段可以接受到各种异质的信息,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却对我们的感官构成一种共时性冲击。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相比,似乎有一些特殊之处。笔者认为,电视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娱乐性、大众性、实时性等。如果说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一种需要沉淀、累积,需要时间性过滤的东西,那么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则缺少一种时间性的过滤。当然这只是就电视文化一些表面现象、表面特征而言的。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性是其主导方面,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言,在现代社会,娱乐性总是与媚俗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娱乐性与媚俗构成了电视文化的两个面相,电视更应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也应当反映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发展。但电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传媒,它在完成这一功能的时候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它必须在娱乐与媚俗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张力关系。

电视文化的核心

  电视文化的核心是它的社会责任感,既然是一种文化,就应该塑造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塑造当代国人的性格。我们说电视应该有娱乐性,因为当代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不光需要有勤劳的工作、学习的愿望,他们也应该有享受健康娱乐的权力。问题的症结是社会责任感问题,即电视文化应该给观众以什么样的产品,电视对当代人生活方式、观念、伦理,以及价值观变化的影响。从电视文化的结构来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部分,就是电视和电视节目本身呈现出来的内容,它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使人们和电视及电视节目形成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观看是它的直接方式;另一部分是它对人们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很潜在的。服装服饰的变化直接受到电视的影响,而这种变化的确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趋势,表现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宽容。

电视文化的研究视角

  社会文化视角:以往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这一文化活动的社会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演变,电视文化已走出象牙塔,成为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品格。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学视角、人类文化学视角的关注,也许能使我们穿越数量众多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的电视文本,抵达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的剖析。其中,意识形态视角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一切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代码”。从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学说文化研究学派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无不是这些理论的重心。

  大众文化视角:电视文化所表现出的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技术性、可复制性、程式化、无深度感正是大众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体现了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同质性。因此,在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中,借鉴西方某些学术思潮对大众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虽不能祈望彻底解决中国电视文化存在的问题,但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观照。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使我们认识到电子传播作为生产力给电视文化生产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认识到其意识形态的操重性、欺骗性的一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让我们对电视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戏性、狂欢化获得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高度;后殖民主义理论则令我们对电视文化、大众文化中的全球化倾向、文化同质化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历史主义提醒我们,以“戏说”为代表的电视文化可能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危险;文化研究学派以它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跨学科的学术胆识,启示我们以宏观的社会文化研究与微观的文本研究相结合,在微观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宏观的文化研究。—— 这些理论奠定了以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审理电视文化的理论基础。

  传播文化视角:电视文化与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等其他大众传媒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以科技含量极高的影像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视听文化,并对其他形态的大众文化形成巨大冲击,获得了存在的独特性和优势性。所以从电视传播的全过程来考察电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为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更为切实有效的新路。正如高鑫先生所说:“研究电视理论,首先要研究‘电视传播学’,因为电视本身就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电视节目,统统鲜明地烙印着信息的‘印记’。因此,抓住‘传播’也就抓住了电视理论研究的根本。”无可置疑,随着从播放型到数字化、新媒介的传播模式的全新构型,电视文化将会发生更为深刻的革命,因为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所传播的文化本身。

  艺术文化视角:商业逻辑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僭越导致了电视文化的市场化、反艺术化,但并不能因此忽视电视文化的艺术特性。作为影像视听文化的电视文化,在深层次上更需要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并且,电视文化是一门综合的文化形态,需要借助各种艺术的长处来完善自身。例如电视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样式—— 电视剧。中国老百姓普遍接触电视就是从看电视剧开始的,这个现象发生在8O年代中期;而电视令万人空巷应该说还是与电视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如音乐是借助旋律节奏作用于听觉神经,造成空间虚幻感的时间艺术,而绘画艺术则是借助画面作用于视觉神经,造成对时间想象的空间艺术,电视文化正是借助它们的各有所长,把本来单方面满足于人的听觉艺术或视觉艺术转化为电视文化的视听艺术,创造出一种综合时空的威力。

  经济文化视角:对于“士志于道”、“君子不言利”的中国传统观念来说,经济与文化向来属于泾渭分明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即使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儒商”的提法,也不过是尚有点文化感觉的爆发户的一种文化装饰。然而,这个梦想在发达国家早已变成现实。文化与经济联姻,确切地说是经济从文化中获利,文化以经济为发展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仅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而且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也已付诸实践。虽然《泰坦尼克》18亿美元的获利对中国文化产业来说还很遥远,但抓住票房、抓住收视率,已是一些文化机构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重心之一。不过,追求收视率、广告回报这只意味着中国电视文化走向产业化的最初阶段,把电视文化真正作为一种产业,重新组合和优化电视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鼓励多元资本介入电视文化产业,以及电视文化产业的国际投资、跨国生产等等,对于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但是,这些新的未知领域的开拓,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极大地有助于电视文化本身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借鉴,世界知名的大传媒集团首先都是经济效益非常好的创汇大户、纳税大户,同时也有利于其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输出,如时代华纳集团默多克新闻集团迪斯尼日本广播协会英国广播公司等等。从经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文化全球化、跨国传播等新的历史语境对电视文化的要求。

  国际关系视角:由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科技发展使跨国传播得以实现,电视文化与国际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电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塑造国家形象、强化国家文化安全、输出国家文化、加强国家间文化交往、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瞬息万变、变幻莫测也成为电视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指挥着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

电视文化的特性

  传播媒介的产生建立在人类社会的一种共同需求——交流需求的基础之上。

  当某个社会不接触外界时,他的传统、社会习俗只会在漫漫历史中自然演化,演化的速度和演化的幅度都很小,但一旦接触到其他文化,受到冲击,这种演化就会加剧,甚至发生质变。

  大众传媒是人类交往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它加大了人类社会的交流速度和流量,社会在信息的交换中产生了新的融合文化。

  电视传播又是大众传播的强势媒体,它借助电视媒介创造了电视文化,电视文化又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综合性

  首先,电视文化是视听的综合,它让人们不仅见其形,而且闻其声。其次,电视文化是艺术的综合。有人把电视称为第九艺术(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电视),就是说它吸取了前八种艺术的表现方法与表现手段,综合形成了一门新的艺术。确实,当你步人电视艺术领域,你会发现它的综合性和兼容性,远非其他艺术可比。在这里,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也不论是新闻性的、商业性的、娱乐性的、文学性的材料,都可以加工成融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的各种节目,展示在各种各样的人群面前。受众所接受的是整体的信息,它不仅包括有形有声的外壳,还有相关的情感与氛围。

  (二)电视文化的大众性

  电视文化从总体上说属通俗文化范畴,具有大众性。通俗文化相对来说对受众的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较低。大多数电视节目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甚至根本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人,在接受上也不存在或极少存在障碍。因此,电视受众具有极强的广泛性。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不会看报、看杂志,但却可以看电视。电视对文盲、半文盲来说,是他们的“福音”。正因为如此,春节联欢晚会才会成为全国亿万个家庭的“节日盛宴”。这就要求电视文化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赏”,要努力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服务。电视文化的大众性要求电视传播尽可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现代观众对电视传播的心理需要突出表现在对最新信息的获得上和对情感的认同上。鉴于此,电视的新闻类节目一定要快、要新,重大新闻要抢第一时间;重要体育比赛、重要的文艺演出、重大庆典活动等要搞现场直播。因此需要采用“现在进行时,,播出,很多很难遇到的事件(如“9·11”事件)、很多戏剧性的情节(如奥斯卡颁奖典礼)、很多极富刺激的悬念(世界杯足球赛决赛),能极大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能为电视台的经营带来极好的商机。

  电视文化的大众性还因广播通信卫星的使用而得到扩张。维也纳新春音乐会、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受众超过10亿;各国的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知道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重大科技成就乃至各种名人趣事。电视文化这一通俗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真正使人类的交往得到普遍发展。

  (三)电视文化的社会性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中的互动、学习、思考和行为,成长为社会的一员。人类社会在发展,作为社会一员的人也在发展。如今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使孩子们获取了大量家庭、学校中所没有给予的知识,成年人也在工作之余从大众传播媒介中接受再教育,获得信息。大众传播使人越来越见多识广,进而也加速了自身的进步进程。

  社会化是人的社会性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是每一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使自己逐渐具备该社会群体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适应所在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电视作为“第一传媒”,几乎是每时每刻地、连续不断地传播着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娱乐等各种各样的信息。

  电视传播的广泛的社会性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前面说到,家庭是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对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来说,这个家庭绝对脱离不了电视文化的影响。电视把剧院、电影院、博物馆、美术馆都搬到了家庭中,使文化娱乐家庭化。同时,家庭活动则电视化了。这种因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人们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改变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长久深远的。

  电视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对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绝对不可低估

  西方国家把从小看电视长大的人称做“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电视文化时代的人”。这些人有着迥然不同于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人的品格和特质。这些人知识面广、感觉敏锐、自信心强,对新潮东西极感兴趣,他们往往将电视和现实等同起来,他们判断事物的价值取向是面向未来的、新潮的、非传统的、不保守的。同时,电视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给这些人不少消极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轻视传统,割断历史,缺乏明确的是非标准,缺乏谦虚谨慎的态度。

  电视文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本教科书。电视传播中体现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电视节目中推崇或贬损的形象、肯定或否定的理念行为,都会对他们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电视文化的互跨性

  随着20世纪60年代广播通信卫星的发明、使用,电视传播冲破地区、民族、国家的界限,电视文化由区域性文化发展成国际性文化。于是电视传播中的跨文化传播摆在了电视传播工作者面前。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自觉不自觉地带有民族的个性,有其自身的特色与风格。作为电视文化传播活动中的电视广告,同样不可避免地刻上自己民族文化烙印。

  比如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中国的电视广告中做送礼文章的比比皆是,而且不分季节、不分对象,冬天送、夏天送,送老人、送小孩,送得不亦乐乎。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很快就带上了中国特色,可口可乐逢年过节就会推出家人团聚,大吃大喝的广告,并在广告中刻意强调中国红与可口可乐包装颜色的一致。

电视文化的构架形态

  支撑电视文化的基础是生动的音像符码和具有矢量性质的信息传播,以及不断整合并反过来以舆论反馈的形式对音像符码的制作者产生影响的观众。

  第一,具有生动的音像符码是电视的特点和优势。声音表达和图像表达,电视可以兼其所长。声音表达有听觉形象,但毕竟耳闻不如目睹,听觉形象加上视觉形象,同观众的视觉印象和感性体验才更为接近。这种电视的直观作用,既可看到又可听到,能使受众真正身临其境,因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恢复了人际传播的感情色彩。

  同时,电视那有声有色的画面所蕴含的信息量也是非常丰富的。几乎在任何地区,只要设备可以到达,它都可以把现场实况转化为图像、声音符码,通过荧屏传送给观众。这种传播类似于直接复印,它全面地提供着现场信息,比如报道一个人说话,他的情绪如何,介绍一个人的工作情况,他是在工厂,还是在写字间,观众都一目了然,甚至编辑、记者不打算传播的信息,如被采访者穿什么衣服,什么季节,观众也一目了然。

  第二,电视活动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信息,信息具有矢量性。电视传播是传播者和受众两个载体之间的思维信息的交换,是双向互动的。对一个社会的人来说,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被传播者。今日社会的信息载体实现了现代化,把人与世界的距离大大缩小了,它由过去的横向传播发展为竖式传播(又叫垂直传播),电视传播借助卫星接收技术更是如虎添翼,跨越不同社会区域和社会群体,把信息传播到四面八方。这自然会冲垮各种社会篱笆,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发展。

  这里面其实蕴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人创造了信息文化,信息文化也帮助着人完成着自己的实现。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其实人自有了交流和文化,就开始为自己架起了一座从自然界通向人类社会的文化桥梁,正是因为有了这座文化桥梁,才把人类从动物的群落中一步步地超渡到彼岸。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得这种超渡的步伐向前迈进一大步,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条件。人类文化愈丰富,信息交流愈发达,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的能力及作用也就更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第三,作为三元结构的观众,无疑是电视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自然也是电视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因为电视文化是一种人文化,它必须研究人,研究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电视文化。而研究观众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其心理结构及传播效果。比如,在不同时间情景,早上或晚间,乎日与假日,“黄金时间”与“非黄金时间”,观众对电视传播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广大观众并不是大众传媒可以轻易击中的“靶子”,在许多情况下,只能取得有限的、直接的劝说效果,其效果的大小,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正如美国学者富贝尔森在《传播与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某些传播在某些问题上被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所注意,产生某些效果。”

  所以,电视文化传播必须是在观众接受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观众的广泛参与,电视文化就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文化功能,电视所创造的文化价值也会落空。

阅读数: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