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瑟利模型是在1969年由美园人瑟利(J.Surry)提出的,是一个典型的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
该模型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在危险出现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就能被消除或得到控制;反之,就会使操作者直接面临危险。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则虽然面临着已经显现出来的危险,但仍然可以避免危险释放出来,不会带来伤害或损害;反之,危险就会转化成伤害或损害。瑟利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中可以看出,两个阶段具有相类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即3个部分,6个问题则分别是对这3个部分的进一步阐述,他们分别是:
1)危险的出现(或释放)有警告吗?这里警告的意思是指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状态与危险状态之间的差异的指示。任何危险的出现或释放都伴随着某种变化,只是有些变比易于察觉,有些则不然。而只有使人感觉到这种变化或差异,才有避免或控制事故的可能。
2)感觉到这个警告吗?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感觉能力问题,包括操作者本身感觉能力,如视力、听力等较差,或过度集中注意力于工作或其他方面;二是工作环境对人的感觉能力的影响问题。
3)认识到了这个警告吗?这主要是指操作者在感觉到警告信息之后,是否正确理解了该警告所包含的意义,进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危险的可能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4)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主要指操作者是否具备为避免危险或控制危险,做出正确的行为响应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5)决定要采取行动吗?无论是危险的出现或释放,其是否会对人或系统造成伤害或破坏是不确定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采取行动固然可以消除危险,却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特别是对于冶会、化工等企业中连续运转的系统更是如此。究竟是否采取立即的行动,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危险立即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二是现有的措施和条件控制该危险的可能性,包括操作者本人避免和控制危险的技能。当然,这种决策也与经济效益、工作效率紧密相关。
6)能够避免危险吗?在操作者决定采取行动的情况下,能否避免危险则取决于人采取行动的迅速、正确、敏捷与否和,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等其他条件使人能做出行为响应。
上述6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都是与人对信息的感觉有关的,第3一5个问题是与人的认识有关的,最后一个问题与人的行为响应有关。这6个问题涵盖了人的信息处理全过程,并且反映了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发生失误进而导致事故的机会。
瑟利模型不仅分析了危险出现、释放直至导致事故的原因,而且还为事故预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即要想预防和控制事故,首先应采用技术的手段使危险状态充分地显现出来,使操作者能够有更好的机会感觉到危险的出现成释放,这样才有预防或控制事故的条件和可能;其次应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手段,提高人感觉危险信号的敏感性,包括抗干扰能力等,同时也应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帮助操作者正确地感觉危险状态信息,如采用能避开干扰的警告方式或加大警告信号的强度等;第三应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手段使操作者在感觉到警告之后,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并知道应采取何种措施避免危险发生或控制其后果。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则应通过系统及其辅助设施的设计使人在做出正确的决策后,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做出行为响应,并通过培训的手段使人能够迅速、敏捷、正确地做出行为响应。这样,事故就会在相当大地程度上得到控制,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后来,安德森等人在此基础上对瑟利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增加了危险的来源及其可觉察性,运行系统内波动以从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等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瑟利模型的理论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