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梯度推移理论

目录

  • 1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
  • 2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 3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发展[1]
  • 4 相关条目
  • 5 参考文献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还可以细分为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梯度推移理论。最初的静态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静态梯度推移理论最初形成是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农(R. Vernon)等人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总结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即任何工业产品,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均要经过创新阶段(Introduction)、扩展阶段(Expansion)、成熟阶段(Maturity)与成熟后期阶段(Demise)。一般情况下,高梯度地区的工业部门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至扩张阶段之间的兴旺部门组成,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高梯度地区创新活动会逐步向由处于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之间的衰退部门组成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力图把各个区域固定在特殊的阶段上,认为梯度是一成不变的。基于这一缺陷,周起业,刘再兴等(1989)将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引入到梯度推移理论中,开创性地分析了梯度发展的动态性。他们认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在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影响下的梯度是可变的。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在梯度推移理论中的应用使得静态梯度推移理论上升到动态梯度推移理论。这个阶段的论域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技术差别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上。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把美国学者弗农(R.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中,创建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狭义梯度推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在各区域之间必然是不平衡的,从而客观上形成了区际经济技术梯度。

  (2)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区域经济梯度水平的核心。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往往取决于其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则取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某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兴旺部门构成,则该区域经济高速增长,那么该区域即成为高梯度区域。相反,若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衰退部门构成,则该区域为低梯度区域。

  (3)经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的趋势。一般情况下,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往往发端于高梯度区域,并遵循生命周期阶段的更替次序向低梯度区域推移。这种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是作为扩散源的核心区有进行推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的市场压力;二是作为接受地的边缘区存在着吸收扩散的需要,因为推移有助于促进边缘区经济技术的发展。

  (4)梯度推移主要是依托多层次城镇系统展开。经济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进一步向农村推移,由发达区域向次发达区域推移,是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的一般形式。梯度推移往往是按“梯度最小律”推移。一般而言,只有处于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才具备较强的能力接受并消化第一梯度的先进产业,随着产业的成熟与老化,逐渐向处于第三梯度、第四梯度的城镇推移,直至乡镇、农村。

  (5)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应用于梯度理论分析,使梯度理论从静态分析提升到动态分析。融合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梯度理论,可称之为动态梯度理论。动态梯度理论认为,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梯度区域若不注重创新,导致产业结构老化,就会成为低梯度区域。反之,处于低梯度的区域若能有效组织技术创新并大量引入新技术和人才,则可促进产业的高级化,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成为高梯度区域。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技术、产业经济活动空间位移的客观规律性,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但同时也是一种并不十分成熟的理论。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发展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不少学者认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国内形成了明显的经济技术梯度,主张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地区,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依梯度指向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推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中、西地带的区际经济差距。学术界围绕这种观点展开了长时间的持续、广泛争论,并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空间推移理论,推动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丰富发展。

  1.反梯度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对的范畴,是对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该理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基本走向。即: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区域转移;二是向智力资源比较发达、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转移。反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区域进行反推移。反梯度推移理论还揭示了梯度推移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郭凡生,1984;魏后凯,1990)。即:

  (1)梯度推移理论设想通过技术转移的加速来逐步缩小区际经济差异的论点,在理论上、实践上均缺乏有力的证据。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转移会加速,但可能大都会在高梯度区域之间进行,并不能充分保证技术转移按梯度指向进行。如果技术梯度转移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在力量上弱于政府调控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极化效应,区际经济差距将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2)技术的梯度推移只是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一种主要形式,并非是一条规律。从技术梯度的视角而言,技术的空间转移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纵向的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或跨梯度转移,也有横向的水平推移(即技术水平相近区域的技术转移)。从技术转移(扩散)的空间形式而言,技术空间转移(扩散)有等级扩散、辐射扩散、邻里扩散、跳跃扩散等多种形式。梯度推移理论实际上是视技术梯度推移为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唯一形式,因而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

  (3)梯度推移理论视技术梯度作为决定投资的区域倾斜和重点开发区域时序选择的唯一因素。实际上,重点开发区域的时序选择和投资区域指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要综合考量经济技术水平、地理区位、资源区域组合、产业优势度以及专业化程度等众多因素。

  2.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

  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认为,技术的空间推移可分为纯梯度式推移、纯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三种类型。在不同时代及不同国家,三者作用的大小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空间推移的规模很小,速度很慢,梯度式推移的作用很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运输、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技术空间推移的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跳跃式推移起着重要作用。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发达国家中的跳跃式推移占优势;不发达国家中的梯度式推移占优势。

  3.梯度推移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导论尽管承认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但强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其他空间推移形式就其作用范围和程度而言,均不能与常规的梯度推移并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新涌现的区域经济后发优势理论、区域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等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直接拓展了反梯度推移理论,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吴传清,周志平.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演进及述评[J].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2008.11
阅读数: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