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物场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技术系统内部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导致技术创造的一种方法。
物场分析法是原苏联学者P.C·阿利特舒尔首创的一种创造技法。“物场”是这种技法的基本概念。“物场”虽然是“物质”与“场”两个词的新组合,但并不是狭义的“物质场所”的意思。物场一词,在物场分析法中具有特定的涵义。
所谓物场,是指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与互相影响的一种联系。比如,电铃的响声给了人一种信号,其中“电铃”, “人”属于“物质”的概念,那么“场”又是指什么呢?只要分析一下电铃的响声为什么会传到人的耳里,就会知道“空气的振动”是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在真空中,人是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的。即是说,在“电”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声场”。事实上,世界上的物体本身是不能实现某种作用的,只有同某种“场”发生联系后才会产生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或承受相应的反作用。就科学领域来说,温度场、机械场、声场、引力场、磁场、电场,等等,是物场的具体存在形式。
物场分析法构成一个物场需要三要素:两个物质和一个场,其一般结构形式如图所示。
利用物场这一概念又是怎样实现创造的呢?一般说来,它主要是通过对物场构成的分析和对物场的变换来实现的。任何物场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完全物场体系。即满足物场三要素要求的物场体系,它是一种能实现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完整技术体系;
(2)不完全物场体系。即不能满足物场三要素的要求,或只知两物,或知一物一场。这是有待补建的技术体系;
(3)非物场体系。如果只给出一种物质或者场、则属非物场体系。显然,它不存在具体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发生任何技术功能作用。
物场分析法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判别物场类型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思考,或对非物场体系或不完全物场体系进行补建,或对完全物场体系中的要素进行变换以发展物场。无论补建还是变换,其最终目的都是使物场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有效,功能更加完整和可靠。
物场分析法的运用要点是:
(1)课题分析
分析创造课题的出发点与期望达到的目的。搞清课题属何技术领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限制条件有哪些,等等。
(2)分析物场类型
按照物场的三要素要求,判断创造课题已知条件能构成哪种类型的物场体系。
(3)进行物场改造思考
对非物场体系或不完全物场体系,要补建成完全物场体系;补建成完全的物场体系,其措施是引进作为完全物场体系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而这种引进的元素应当是发生相互作用的,而不是无关的元素。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己知条件给定了两种物质,需要引进一个场。这时虽然符合构成物场三要素的要求,但无法实现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时,还应引进使它们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而这物质应当是与给定的两个物质之一相混合,而且又“不想”与之分离,则可以以复合体(物2,物2’)来代替物2。
对完全物场体系进行要素置换。物场功效的大小与要素的性质相关。对于己成完全物场的技术体系,可以考虑用更有效的场(如电磁场)来取代另一类场(如机械场),或用更有效的物质来置换效能较差的场。
(4)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形态
对确定的新物场体系进行技术性构思,使之成为具有技术形态的新技术体系。
运用物场分析法解决家用电冰箱中冷冻机密封不良的检测问题时,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1)课题分析。家用电冰箱中的冷冻机中充满着氟里昂和润滑油,如果密封不良,氟里昂和润滑油都会外漏。因此,检测密封不良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判断是否有工作介质或润滑油外漏。
(2)物场分析。根据物场形式进行分析,此课题中哪些东西可以视为物与场。了解传统的检漏方式是人工观察,在这种技术体系中,“润滑油”、“氟里昂”是物质,但相互作用的物质与场没有构成完整的物场,因此传统检漏方式是一种原始的非物场体系。
因此,本课题运用物场分析法,主要是将非物场体系补建成非人工检测泄漏的完全物场体系。
(1)完全物场体系的建立。
根据物场三要素的条件,思考方向集中在寻找与润滑油泄漏有作用关系的物质及起联系作用的技术场。经搜集有关机械故障检测方向的信息,决定建立起图所示的完全物场体系。
在图的一物场体系中,引进了荧光粉这一物质和紫外辐射这一物理场。其技术体系的工作原理是:将掺有荧光粉的润滑油注入冷冻机,在暗室里用紫外光照射冷冻机,根据通过密封不严处渗漏出的润滑油中荧光粉发出的光,来确定渗漏部位。
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开发设计冷冻机渗漏自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