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 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点轴模式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产业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增长极的形成关键取决于推动型产业的形成。推动型产业一般现在又称为主导产业,是一个区域内起方向性、支配性作用的产业。一旦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源于产业之间的自然联系,必然会形成在主导产业周围的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从而形成乘数效应。
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发展轴应当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而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
点轴开发理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它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
点轴开发模式的主要思路是:
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点轴开发模式往往成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首选的空间开发模式。
对于“点轴模式”的适用性,要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注意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注意各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
第三,注意发展轴的经济合理的空间距离。
其一,方向性和时序性。点轴渐进扩散过程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连续特征。是极化能量摆脱单点的限制走向整个空间的第一步。
其二,过渡性。点轴开发开始将开发重点由点转向了轴线,而多个点轴的交织就构成了网络,点轴开发成为了网络形成的过渡阶段;随着区域网络的完善,极化 作用减弱,而扩散作用增强,区域经济逐渐趋于均衡,因此,点轴渐进是区域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也是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渐消除过程。可见,对于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来说,点-轴渐进扩散理论除回答了经济发展和集聚过程外,更重要还提供了极化方向和时序控制这一新手段。
当主导产业形成之后,在增长极上面将会产生极化作用,即增长极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增长极本身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们现在一般把一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称为增长极,把受到中心城市吸引的区域称为“极化区域”,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进行区域经济规划的区域应当是极化区域。
为什么主导产业的产生会在增长极出现极化作用?主要是由规模经济作用引起的产业聚集作用,使增长极能够不断成长壮大。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生产的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产业聚集一般有三种形式:由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由于产业链的产前产后联系而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以由于管理方便引起的聚集。产业聚集将带动科技、人才、信息、第三产业等的聚集,使产业聚集的空间载体增长极,变得越来越强大,对周边地区的要素吸引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趋势,我们称这为极化作用。
如果极化作用一直在强化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就会一直向增长中心集中,就不可能形成发展轴,也就不会出现“点轴模式”。
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作用力相反的增长极效应。其表现是,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趋势。为什么增长极的产业会向周边地区扩散呢?
第一,经济上的互相依存,使增长极在产生伊始,就存在扩散效应。在极化区域的生产要素与增长极聚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物流,由于市场交易的存在,增长极在获取物质资料的同时,资金也同时流向周边地区。只在两地建立了市场经济的贸易关系,生产要素就始终是双向流动的,所以极化效用和扩散效用也是同时存在的。
第二,由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增长极上的产业技术不断发生更替。增长极存在着产业不断更替的规律,被更替下来的产业向增长极周边地飞转移,随着增长极的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扩散效应一天比一天增大。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部门存在扩散的趋势。对一些在增长极无法从事的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入到这些产业的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边扩散,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资源开采业、仓储业、以及倾向于原料产地的制造业等。扩散效应又被称为“涓滴效应”,即生产的发展通过扩散而促进增长极周边所有地方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扩散效应会不会产生“点轴模式”?这关键要看扩散的方向和强度。如果让生产要素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大强度扩散,比如沿一条主要交通线扩散,就可以形成一个规划中的发展轴,形成“点轴模式”,但这只有在政府的强势引导条件下才能做到。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将向能够获得最大效益的最优区位的方向扩散,而其方向不是固定的。用韦伯的区位论的思想来解释,就是企业总是要获得运费最低的布局地点这一基本论断。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上海的产业扩散方向是江浙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不是沿长江溯江而上;目前形成的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而不是沿长江发展轴。
为什么生产要素不会沿一条主要交通线扩散?因为我们的交通运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个交通运输的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假设对于两个面积和人口都相等的经济区域而言,如果我们舍去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绵延千里的区域,单位产值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一个具有很大紧凑度的区域。
点轴开发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即可能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对整个区域经济发挥牵动作用。因此,必须确定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确定中心城市和生长轴的发展时序,逐步使开发重点转移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