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调节理论(Adjustment Theory of Temperament)
目录
|
20世纪80年代,波兰华沙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简·斯特里劳(Jan Strelau)在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经过25年的实验研究,提出的关于气质的理论。总的来说,该理论没有脱离巴甫洛夫类型学的基本思想,但其研究有发展,主要是引入了一些其他的理论。如前苏联心理学的活动理论,注意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看待气质特点,因为人的活动在调节这种关系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吸取了西方关于唤醒或激活能力研究的材料。在这些基础上,斯特里劳提出了气质调节理论。
斯特里劳认为:气质是指有机体的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动力特点,它由反应的外部物质表现出来。反应的外部特质包括行为的能量水平和时间特点,体现了个体差异。有两个与行为能量水平的个体差异有关的气质基本维度,就是反应性与活动性。它们对有机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0世纪60年代末期,斯特里劳等人提出了反应性的概念,这种概念也得到了实验证实。反应性概念是说,人们对于刺激(情境)的反应强度是不同的,它决定相当稳定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当反应性处于极端位置的个体时,可以区分出高反应性个体和低反应性个体。高反应性的个体具有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的特点;低反应性个体则反之,其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
反应性的生理机制主要决定于皮层和皮下部位的联合活动,即网状结构——皮层环路联合决定反应性强度。高反应性个体具有提高刺激效应的生理机制,即具有高刺激过程系数(Sn→ O→Rn→+X),而低反应性个体,其反应性的生理机制会降低内外刺激的感受性,即具有低刺激过程系数(Sn→O→Rs- X)。
活动性是与行为能量水平有关的气质的另一个维度。活动性在气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气质研究者都提到这个概念。活动性是有机体的一个特点,它在提供和保持激活最佳水平中具有基本的调节功能。
关于活动性的调节作用,许多研究者都提到最佳水平。无论是激活最佳水平,或刺激最佳水平,或适应最佳水平,这些概念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指来自有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必须加以调节。激活最佳水平是一种舒适状态,一种应付许多困难的准备状态,它将以相当低的心理生理消耗而完善地克服困难。一个受到过多刺激的个体,会产生一种活动,以便减少这些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而达到最佳水平。维持这种水平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但是,在相同环境和几乎完全相等的心理生理状态下,要维持激活最佳水平个体所需要的刺激是不同的,因此,在达到这种激活水平之前,必须对这一刺激进行调节。
活动性能调节刺激需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个体活动性是刺激效应的直接源泉。个体周围有许多刺激来源,如情境、环境、任务以及各种环境的复杂刺激。通过活动性,个体可以接近具有刺激意义的各种环境,也可以逃避刺激的影响。这就是说,活动性是刺激数量和形式的组织者,它具有对环境刺激值的调节功能。
气质行为的另一个主要成分是时间特点。根据理论分析得出下列几个特质:反应速度、灵活性、持续性、反应节奏和节律性。反应速度是一种相当稳定的气质特点,可以用反应时来测量。现代气质理论把它看成是行为特质的基本因素。灵活性是一种根据环境变化转换反应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灵活性不是指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而是指行为的特质,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更多的刺激呈现时间间隔来测量。持续性指刺激停止后测量反应的持续时间。在巴甫洛夫类型学中,持续性与易变性是一致的,他们利用神经过程终止的方法来判定它。反应节奏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同质反应的能力,可以利用最大反应量来测量。节律性是指同质反应间的间隔规律,反应间的间隔规律性越强,节律性就越大。
以上的理论分析与经验材料对照,大体是相符的。斯特里劳和E·戈林斯卡据此用调查表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时间特点的行为。除去与学习速度有关的行为外,区分出六种气质行为特质,即反应持续性、反应再生性、反应灵活性、反应规律性、反应速度和反应节奏,然后给予操作性定义,并按照操作定义,挑选调查题目,编制了时间特质量表(TPI)。
为了测量行为的时间特点,斯特里劳的实验室还编制了另外三个反应评定量表,那就是E·弗里登斯伯格设计的学前儿童反应评定量表(RRS1)、小学儿童反应评定量表(RRS2)、中小学生反应评定量表(RRS3)。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师可以根据学前和学龄儿童在各自环境中的典型行为来分别使用这些量表,这些量表的差异是根据年龄特点决定的。这几个量表基本上都符合心理测量指标。
气质可以在行为能量水平(反应性与活动性)和行为时间特点(反应速度、灵活性、节奏性等)中表现出来。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气质的心理测量法,并探讨了气质与性格、气质与活动的关系。斯特里劳的理论虽然是现代气质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就。但它并没有脱离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思想。在气质与人格关系问题上,有些观点难以为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