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适度性

收入差距适度性(the Income Differential Suitability)

目录

  • 1 什么是收入差距适度性[1]
  • 2 收入差距适度性标准
  • 3 相关条目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收入差距适度性

  收入差距适度性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之间通过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可支配收入在数量上的差距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所取得的一种协调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收入差距,既能对经济增长发挥有利的影响,又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既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差距的客观上评价,又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收入差距的主观感受,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适度的收入差距是保证和维持社会机器高效运转的润滑剂,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实质上是对收入分配结果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权衡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收入差距适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看,收人差距要处于合理性区间;二是从质上讲,收入差距要是“健康”的,也就是说不会危害社会公平,不至于对社会的稳定产生根本性的破坏。

收入差距适度性标准

  收人差距的适度性标准是对适度性进行判断的依据。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会不同。因此,标准的确定尤为重要。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Gini)根据著名的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判断收入公平程度的指标。从理论上说,基尼系数的合理值应是0.25左右,其合理界限在0.2~0.3之间。

  尽管基尼系数自身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不能反映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分布状况;受人口规模等非收入分配因素的影响等。但由于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成为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指标。

  (二)“倒U拐点”

  按照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假说,一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随着早期经济发展而恶化,达到最高点后,又随着后期经济发展而改善。同时得出结论:人均国民收入在300~500美元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达到最高顶点。其顶点在这一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上,成为“拐点”。由此,“拐点”出现时的人均收入水平(300~500美元)就成为人们判断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又一种尺度。

  (三)辅助性指标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以及一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试图以一个精确数值来衡量是否适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断标准可以采取一般与特殊相配套,并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来进行选择。据此,可采用基尼系数指标辅以若干辅助指标,作为收入差距适度性判断的参考。辅助指标可考虑:

  1.各收入分组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于基尼系数本身不能体现社会收入分层的实际分布状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通过截面数据的横向或纵向比较,判断不同收入分组在一定基尼系数水平下财富占有的均等程度及其变动趋势。

  2.各收入分组收入水平增长率。在同一基尼系数或收人分组静态水平下,各收入分组的收入水平增长率高低所体现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10%最低收入户和10%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实际增幅在总体平均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差异。

  3.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距比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政策手段看,其对手入分配调控的主要着力点应是在如何增加社会分配公平度、缓解贫困上面。而贫困距比率羽I贫困发生率两项指标就可以将贫困状况基本体现出来,从而成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参照。贫困发生率体现的是贫困的规模,贫困距比率体现的足贫困的程度。如,1996年,城镇贫困发生率4.2%比上年降低0.2%,说明贫困规模减少;而贫困距比率为21%,比1995年扩大了9个百分点,说明贫困程度比1995年明显加深。据此测算出,如将贫困人口平均收入提高到贫困线水平,国家需比1995年多投入18亿元,即42亿元扶贫救济金,才能使这部分人脱贫。对贫困层的关注和对贫困问题的缓解,将会直接缓解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度。这于政府对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具有更直接和更显著的意义。

  以基尼系数为中心指标,辅以若干辅助性指标,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对收人差距适度性作出判断分析。而一定的指标数据又必须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判断为基本依据,才能体现不同时期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差异。这一判断方法不仅适用于城镇,也应该适用于其它范围。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任红艳著.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5.
阅读数: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