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控制原理是指对行政管理运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行政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行政计划得以实现所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控制原理的内容,主要有五条。
①反映计划要求原理,指行政控制系统的设计愈能反映行政计划的内容、步骤和特点,控制工作就越有效。行政计划是行政控制的目的,行政控制是实现行政计划的保证,二者的对象和时限是一致的。但每项行政计划、任务又各不相同,因此,所设计的行政控制系统和所进行的行政控制工作,都必须按不同计划的不同要求来设计。
②适应组织要求原理,一方面是指一个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得越明确,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越符合该组织结构中所有职位和职责的要求,就越有助于行政控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是指行政控制系统必须切合行政领导者本人自身的特点。
③控制关键点原理,指为进行有效的行政控制,行政领导者需要特别注意那些根据各种行政计划来衡量工作成效时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实际上,只要控制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了全局。
④例外原理,指行政领导者越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一些重要的例外偏差,则控制工作的效能越高,二者成正比例关系。行政领导者在进行行政控制时,必须把例外原理同控制关键点原理结合起来,不仅要善于寻找关键点,而且在找出关键点之后,要善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关键点例外情况的控制上。
⑤控制趋势原理,指对控制全局的行政领导者来讲,不仅要善于控制现状,更要控制现状所预示的发展趋势。控制趋势的关键,在于从现状中揭示倾向,当趋势刚露出苗头,就要敏锐地察觉到、把握它。
控制原理的障碍,主要有标准障碍、程序障碍和时滞障碍。
①标准障碍,指行政控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才能通过衡量找出偏差,若标准不明确,不统一,行政控制就无从谈起。行政控制的标准,对公共行政来说,就是行政计划、行政目标;对公务员来说,就是规章、制度以及各自的职位、职责等。
②程序障碍,指行政控制有一定的程序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原因的偏差,为了不使偏差继续发展,就要立即采取临时性纠偏措施,在纠偏过程中,继续查找原因。临时性措施,是一种经常采用的纠偏手段。
③时滞障碍,指在行政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时滞或时间延迟现象,给适时的行政控制造成了困难,甚至陷入困境。因此,行政管理活动必须尽一切努力改进信息传递方法,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同时面向未来,加强科学预测工作,以克服行政控制的时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