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工作流技术是当今一项飞速发展的技术,它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能够结合人工和机器的行为,特别是能够与应用程序和工具进行交互,从而完成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工作流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作流能够为企业应用提供业务流程建模、管理和控制功能,可以应用于电子政务中的一站式办公、电子商务中的流程集成和金融信贷业务等领域,成为近期增长较快的领域。
现在,国内外著名厂商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工作流产品,如IBM MQWorkflow、BEA WebLogic Integration等。国内的产品主要有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公司的InforFlow、西安协同软件的SynchroFLOW、信雅达的Sunflow等。
八十年代初期,纸张是各行各业进行日常业务活动所不可替代的载体,包括表单、信函、文件、技术资料等各类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文档都是以纸张为载体在各部门进行传递的。这种古老的载体在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递、检索方面是低效的,使得人们花费很大的精力在资料的管理、检查上。因此人们希望出现一种无纸化的、计算机使能的环境,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人们对信息日益提高的具体要求。
八十年代中期,FileNet和ViewStar等公司率先开拓了办公自动化产品市场,成为最早的一批工作流产品供应商。他们把图象扫描、复合文档、结构化路由、实例跟踪、关键字索引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过程支持某些业务流程的集成化的软件,这是早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比较典型的是FileNet在1984年推出的Workflow Business System,ViewStar在1988年推出ViewStar。很显然,这两种增值性质的集成化软件系统为企业简化和重组自己的关键业务流程提供了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案;而且,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流技术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系统集成技术出现的,只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才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比较简单。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面向技术的发展,机关和企业的信息逐渐出现一种分布、异构的趋势,因此对于办公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得人们在更深的层次上对办公自动化进行更深的研究。1993年,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MC)在欧洲成立,它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为了实现不同工作流产品之间的互操作,WfMC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术语、体系结构及应用编程接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工作流联盟给出的工作流定义是:工作流是指整个或部分经营过程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MS)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与工作流执行者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
工作流技术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从简单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到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再到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而出现的BPR及BPM系统,工作流技术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随着EAI的兴起,EAI所涉及的各种支撑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工作流技术为实现应用层而的集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工作流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流程建模、流程仿真和流程改进或优化。流程建模是用清晰和形式化的方法表示流程的不同抽象层次,可靠的模型是流程分析的基础,流程仿真是为了发现流程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流程的改进提供指导。这三个阶段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它们的无缝连接是影响工作流模型性能的关键因素,也是传统流程建模和流程仿真集成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作流技术在流程建模中基本上还采用流程图一类的描述工具,工作流描述语言也是对流程形式化的简单描述,并未包含企业流程系统存在的不确定处理机制。其次,工作流模型的仿真和优化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传统的工作流模型在运行前需要实例化,工作流管理工具也没有为流程模型的仿真及仿真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提供手段。为了实现流程变化管理各阶段的有效集成,需要结合有效的流程建模、仿真和工作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