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点检

目录

  • 1 什么是定期点检[1]
  • 2 定期点检作业活动[2]
  • 3 定期点检的实施步骤[3]
  • 4 定期点检的实施要领[4]
  • 5 相关条目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定期点检

  定期点检是指凭感官以及专用检测仪表工具对重要设备的性能状况、缺陷、隐患以及设备的劣化程度定期进行的检查,为确定设备的大修、中修方案提供依据。点检时间周期的长短要按设备的具体情况划分为一周、半月、一月、数月不等。

定期点检作业活动

  定期点检包括重点点检(含重合点检)和长期点检(即周期管理)全部内容。定期点检是设备核心的点检作业,也是体现全面管理设备的理念深化和管理重心下移到现场的最好方法。定期点检都由专职点检人员承担,其作业活动基本按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询问点检

  专职点检员在实施点检作业前.首先必须到生产操作岗位查询操作记录和设备运行情况,搜集当前的设备信息,如作业日志、晚间设备状态、故障处置、抢修记录、停机原因等。检查当班人员的日常点检作业。在有必要时对日常点检作业活动给予技能性指导和建议,对操作日志和日常点检记录表应作确认签名。如操作岗位对设备有异常情况记载或提出问题时,应给予指导性回答,有必要书面回答时可用书面回答,决不能不予理睬或含糊其辞应付了事。了解操作岗位的设备情况后,应根据原点检路线的点检计划给予修正和补充,以使自己当日点检作业活动效率达到最高。决不放过操作岗位反映的细微异常现象,采取事必亲临的态度去观察检查,注意隐患的存在、发生和发展。

  (二)实施点检作业

  专职点检员根据早已准备好的重点点检计划表(即1至4周的计划点检内容包括重合点检内容),按照修正好的点检路线去逐点确认设备设定部位(项目、内容)的状态,尤其对近期计划修理过的部位(点)或曾经异常故障抢修过的设备(部位、点)必须作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和确认,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发现的简单问题,根据有关数据和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点检检查作业,发现设定点的标准或点检计划有明显不妥时,应作及时修正或补充,必要时告知相关人员,包括岗位操作人员、岗位维修人员和其他专职点检人员,并反映到点检日志上。尽量收集有关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三)标准的制修订

  专职点检员对本辖区的点检对象设备,负有制定和修订点检标准和给油脂标准的责任。新设备在投入生产运行之前必须要制定标准,包括日常点检标准和定期点检标准。日常点检标准是生产岗位操作人员开展日常点检业务的依据,定期点检标准则是专职点检员自己开展定期点检作业活动依据。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根据实际经验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使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四)编制计划作业

  专职点检员的计划编制包括点检计划、检修工程计划、备件资材预期需用计划等。

  (1)点检计划。点检计划是开展点检工作活动的依据,包括定期点检计划和长期点检计划。

  (2)检修工程计划。检修工程计划包括了定修工程中的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和日修工程中的工程项目实施计划,两计划的编制都由专职点检员承担。

  (3)备件资材预期需用计划包括了备品备件需用计划和工程材料的需用计划,同时也包括了机旁备件计划和特种工器具计划。

  (4)其他计划。其他的零星计划包括了因点检作业和管理所需要的计划。如劣化倾向管理要求的技术诊断计划和精密点检计划、储油和用油分析检验计划等。

  (五)维修费用的管理

  维修费则由设备管家体系的点检组来控制、使用和管理。由上述,给予的总费用,设备管家是根据点检的结果,确定是否要对有隐患或有故障的状态控制点实施维修,来控制使用

  的。点检组要统筹安排维修费,既要保质、保量。按订单合同来完成本年度的生产任务,又要确保不能突破下达的维修总费用的额度。至于这些维修费到底如何使用,即设备故障哪些要修,哪些该如何处理,则全权由负责该条主作业线设备管家体系的点检组(包括机械、电气、仪表等专业)来处理。各级领导除了总体要把好关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给设备管家的点检以全方位的指导,要广开门路,给点检创造完成其管家工作的条件,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专职点检员预算本点检区设备维修费用,提出维修费用预算计划,包括了年度、季度和月度的预算,其根据就是点检区的维修计划,定下年修工程计划和备品备件需用计划,以及工程施工的人工预算计划等。在得到预算计划额度后,充分掌握和控制费用的支出,合理使用,不随便支出费用,没有本区点检员的确认签字不能开支。并与同期、同项比较控制使用。同时专职点检员也要进行月度、季度及年度的核算、掌握,尽力节约维修费用支出,降低维修成本和生产成本

  (六)劣化倾向管理

  点检作业能够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异常等,但不能预测其进展的程度、劣化的趋势,也不能作定量化的度量和分析,因此必须进行倾向程度的管理,这种对机件工作状态变化的观察、测定,从而能掌握它的劣化程度,采取维修的相应对策称为在点检作业中的“劣化倾向管理”。这是点检作业中大量的定量化管理工作,只要是有减损量变化的工作机件(包括有磨损量、变形量和腐蚀量等),都可以进行倾向管理,以定量掌握机件的使用寿命,预知机件的剩余工作寿命,为编制维修计划、备品备件资材计划以及维修费用预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七)故障(事故)管理

  对于生产主作业线来说,特别单线一贯的连续化生产线,点检员对设备的故障管理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注重、观察和细致的分析。因为某一环节稍有故障(或异常)出现,都会造成全线停机停产,消除生产的严重威胁是点检的责任,推行点检定修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设备不发生故障,保证正常生产。反之,设备故障的出现则是点检实施效果的客观反映,只有通过故障管理,把握实绩,及时取得设备状态情报,分析、探索设备故障及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把维修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才能达到稳定运行的目的,才能不断总结、改进、深化点检工作。

  (八)收集情报信息传递

  专职点检员是设备的保姆和保健医生,对生产设备的所有变化情况都非常关注,随时都在收集设备的各种情报信息。包括设备本体的运转、使用性情况,性能和精度的下降情况,维修和保养情况,检修处置情况,故障和隐患异常情况,机件的磨损劣化测定数据,日常点检提供的信息以及设备机件的改善措施等等。凡与设备状态有关的信息、记录等都是点检应收集的情报,同时,在经过分析处理后向有关部门、人员传递,以便确立维修方针和对应的维修对策,创造成一套有机联系的设备管理和点检掌控的良好环境。

  (九)改善性建议

  通过掌握信息和实地的点检管理作出的活动,更加了解设备脾性,特别是隐性的缺陷、潜在的不良因素,应考虑改进这些部位,并把改善的意见具体化,形成改善性建议,帮助检修施工作出相应的改进。

  特别是设备潜在的失效因素,如点检困难或不能点检的设备;修理困难或不能修理的设备;对易坏又经常出故障的设备;未达到原有设计水平和性能的设备;因部分机件不良而影响整机的设备;以及其他有助于生产、安全、环保方面改进的设备。提出改进的具体的改善性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实现改善措施。

  (十)机旁备件的管理

  机旁备件是点检应急检修的物资基础,一般是点检专业区最常用易损耗的维修备品备件,循环使用的备品。有损坏率高、装机量较多、处于重要地位的事故件,也有检修工程剩余下来的新品或待修品,不入库修复件,以及请购时即要求直付现场的备件。故机旁备件品种十分庞杂,因此,点检对机旁备件的管理上要协助好作业长很合理规划,统一记法、定位把放建账建卡,进行实物管理。点检员根据消耗情况提出补充领用计划,在投用或领用时签字,分摊记入维修成本,同时可以调节维修费用使用情况。点检人员应该树立当家人的意识来管理好机旁备件。

定期点检的实施步骤

  (1)根据定期点检的目的,结合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专职检查人员的技术等级,确定定期点检的检查范围、检查项目、检查方法。

  (2)细化检查项目、内容、周期和鉴定标准,其依据是设备磨损规律与确保整机功能、精度、安全等要求。为同设备的维修级别、周期及检测设备现状结合起来,也可将定期点检区分为若干级别。

  (3)细化检查方法,制定检查项目、对象、事项、仪器、诊断标准对照表。

  (4)建立定期点检站(点),配备检测仪器。

  (5)制定定期点检工作规范和流程

  (6)建立定期点检工作指导监督体系,由高级管理人员定期抽查和辅导。

  (7)开办定期点检培训班,进行检测仪器操作培训与技术考核,颁证上岗。

  (8)制定、实行定期点检经济考核方案。

定期点检的实施要领

  ①决定定期点检的主要负责部门(设备的定期点检、辅修业务,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就无法满意地完成工作,根据情况,需要正式地公开认定的资格)。

  ②在定期点检中涉及法律法规的东西要根据法规进行点检(对于设备来说,委托给专门的点检公司有时是上策)。

  ③作成定期点检的检查表(检查表的作成方法要把机械厂家的使用说明书作为参考,基于过去的故障记录来作成)。

  ④根据定期点检的检查表来点检。

  ⑤点检时发现故障,即使对运转无障碍也要进行维修。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王立明主编.实战演练 考核要点27——物流设备的维护 助理物流师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6.
  2. 孙金城,张孝桐编著.第四章 完整的“点检定修制”是当代企业的“管家体系” 现代设备点检管理体系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设备管家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06.
  3. 华书-美通(HAM)国际管理研究室编.第二篇 生产与业务管理方法 营销管理方法 生产与质量·业务·事务管理方法.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10.
  4. 李胜强,何伟主编.第八章 TPM与设备管理 生产现场365.海天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
阅读数: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