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债务理论

目录

  • 1 国际债务理论概述[1]
  • 2 参考文献

国际债务理论概述

  苏特(Suter,1986)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提出综合性的国际债务危机理论。他把与经济周期相关的全球债务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国际借贷扩张,中心国家资本向国外投资,边缘国家外债增多;(2)外债的大量积累导致债务国偿债负担的加重逐渐失去偿债能力,最终爆发债务危机;(3)债权、债务国间就债务清理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边缘半边缘债务国因而得以继续从国际市场融资,但不良的偿债记录限制了这种融资的规模,直至新周期第一阶段即贷款繁荣阶段的来临。但他没有具体分析这三个阶段,而是借鉴了梅森(Mensch)的创新理论费农(Vernon)的全球生产周期理论。根据梅森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诠释,从康氏周期的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四个阶段中分别分析国际债务的不同特点和危机的爆发。

  首先,当出现导致有利可图的新商品生产部门和新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基本创新时,新的周期就开始了,在这样的创新周期内,先导部门为高度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标准化程度极低。由于中心国家具有最大的创新潜能和新产品潜在市场,因而基本创新通常出现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新的世界经济周期也发源于那里,多数资金流向基本创新所创造的新部门。

  其次,通过改进型创新,新周期的先导产品逐渐地趋于成熟,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市场日益大众化,生产日益标准化。此时,边缘地区主要通过贸易融入新周期,在生产中与新周期技术相应的制度结构的采纳也有利于它们逐步融入新周期。由于中心国家利率仍较高,而边缘国家因缺乏人力资奉和实物资本而缺乏创新潜力基础设施的缺乏也不利于先导产品的生产,因此生产仍主要集中于中心国家。但中心国家对原材料需求的上升会提高边缘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的价格。边缘国家融入新的全球增长周期和因此而增加的出口收益会使边缘国家重新具有偿债能力,从而有利于中心国与边缘国间债务的偿付安排。然而,由于在中心地区的投资仍有利可图,流向边缘国家的金融资源有限。

  到第三阶段,中心国家的创新潜能消退,消费市场也趋于饱和,产业投资利润率下降。先导产业生产的标准化使边缘地区创新潜能不足和基础设施较差等不利因素不再存在,而市场潜力生产成本降低,有利于资本直接投资和对外贷款(包括政府债券银行信贷)等形式流向边缘地区。虽然边缘地区融入先导部门生产的长波周期,但其经济中存在严重的多元性,先导部门的生产技术与经济其余部分的联系很弱,边缘地区经济不能获得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先导部门在贸易资金上高度依赖于中心国家。因此,世界经济利润率下降的总体趋势并不能因流向边缘地区的资本的扩张而逆转。

  最后,当某一周期特有的技术扩散到边缘地区后,中心的创新潜能已耗竭,世界经济开始陷于停滞,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停滞使世界需求下降,使以前关于边缘国出口和外汇收入能力的预期有些过分乐观,实际出口收益相对于预期出口收益下降使边缘国家债务负担加重。由于先导经济中外资的乘数应较低和进口替代工业化需要高额进口和高外汇投资,边缘国家利用外资效益通常较低,边缘国家因而越来越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这最终必然导致全球债务危机的爆发。只有在这个时候,当所有的有利可图的机会都已消失时,中心国家的企业才开始投资于最初阶段不会有高利润率的基本创新活动,新的基本创新形成新的周期。

参考文献

  1. 高鸿桢主编 朱平辉副主编.国家金融安全的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07月第1版.
  国际债务理论是一个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阅读数: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