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劳动力流动成本是指包括与迁移有关的直接成本、流动和寻找工作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以及特定地点资产的放弃和心理成本等。
朱云章(2007)指出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劳动力流出,一方面通过降低劳动力供给水平提高输出地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输出劳动力汇款方式的资金回流,也有助于提高输出地的工资水平。所以根据传统理论的观点,在“刘易斯意义”的拐点到来之前,农村劳动力输出对于输出地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国忠金(2005)认为劳动力的群体流将逐渐融入整个城市的社会发展中,从而形成一个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统一体。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融合将更加刺激社会中各种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盂凡友(2003)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政府付出的主要成本包括政府就业机构的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等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包括因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方面。主要收益包括货币性收益,即劳动力流动后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等;非货币收益,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而带来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成熟发展等。
(1)直接成本C1。这是劳动者为实现流动而直接支付的费用,如其获得流动信息的费用、流出/入地之间的交通费、流入地的安家费等。
(2)机会成本C2。劳动者在流动期间失去的在原有工作单位获得的收入及福利。原有收人和福利,就是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C3。心理成本不是劳动者支出的实际费用,而是指劳动者为了实现流动投资,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场所、生活环境以及朋友亲人所付出的精神代价,心理成本只是劳动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为某种流动所带来的效用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