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态经营

全生态经营(wholly ecological management)

目录

  • 1 全生态经营的基本概念
  • 2 全生态经营的理论可行性[1]
  • 3 全生态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1]
  • 4 相关条目
  • 5 参考文献

全生态经营的基本概念

  “按照人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通过各种植物间的巧妙、有机组合,尽可能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减少人的干预,顺任自然、无为而治,以实现轻简栽培、收获无公害绿色产品和低耗、高效这一可持续经营目标,并使之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而生态经营通常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将人与自然的对抗变为人与自然的协调,把农林业生产经营建立在生物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的良性循环基础上,寻求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全生态经营模式与生态经营模式存在相同点,即它们都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 ,都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满足经济需要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不同于生态经营模式,全生态经营突出了“全”这一特点。“全”在全生态经营这一概念中有三层含义:第一 ,该模式构建的生态系统具备使其可以持续发展的所有要素;第二,该模式对环境完全友好;第三,该模式尽可能避免人为干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全生态经营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经营模式。使用“全”修饰“生态经营”不是对其内涵进行扩展而是限制 ,因此“全生态经营”这一概念的提出并无不妥。

全生态经营的理论可行性

  全生态经营是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固定模式,人们所关心的是某种发展模式可否持续,而非以何种方式、基于何种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吕氏春秋·义赏》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齐民要术》中的“顺天时,量地利” 等。全生态经营的哲学基础引自中国古代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有其可取之处,当然也存在局限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生态经营中的“无为而治”指在尽可能少甚至完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达到既获取农林产品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目的。《林》一文并未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及其对文化保守主义批判》所述,援引了老子思想中“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等消极部分。全生态经营的“无为而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生态经营模式受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的启发而提出,两者哲学基础相同。福冈正信主张,人类应采用“与自然共生的农法”,并确立“不耕地、不施肥、不用农药、不除草”的农法法则。在自然农法的发源地日本,全国各地都有相应的自然食品流通中心,组织自然农法的实施,使各农户生产出来的自然产品能够按计划生产和上市。目前,日本国内有机食品供不应求,尤其是以自然农法生产出来的稻米和生制食品十分紧俏,与化学农法生产的食品过剩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除日本外,美国部分地区沿袭日本福冈的自然农法研究,以自然农法生产的自然食品正成为美国消费市场的热点,近年来其销量每年增加10%。大多数法国人关心环保自然农业,20世纪8O年代法国实施自然农业的农场有5 000多个,累计面积达10万hm2。自然农法在我国山东省的青岛、烟台、临沂、济宁、潍坊、东营和德州,以及海南省众多地区和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得到部分推广,建立了以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为主的省级自然农法示范基地,还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陕西、湖南等全国l5个省市进行示范、推广工作,已经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全生态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人工农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离开必要的人为于预很难稳定运行。自然生态系统经过长时间演化,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多层次的食物链构成错综复杂的物质、能量循环网络,其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远胜于人工构建的农林生态系统。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干扰时,人工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例如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极群落这样一个完整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种经营活动。这一模式首先在萨克森州混交林的营造试验中获得初步成功,旋即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原生环境被破坏后,以强大的工业支撑来恢复再建的德国林业缺乏乔、灌、草、藤兼备的植物体系和以植物为基础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食物链,其生物多样性相对很弱,对灾害的防范能力很差。

  2004-2005年德国30%左右的森林遭到严重损坏,其中尤以橡树损坏为甚。为确保人工农业系统持续稳定高产出,传统农业不得不使用农药、化肥、灌溉或其他方式对其进行人为干预,以削弱或消除影响系统稳定的不利因素。而全生态经营模式强调减少甚至完全脱离人为干预,这对人工生态系统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很难在较短时问内,构建一个稳定性可与长期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相媲美的人工农林生态系统。

  其次,全生态经营模式仅限于对产出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小范围试运行。该模式在农业上大面积推广尤为不现实。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命机能,通过劳动、控制或者强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获得足够多所需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其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以及其他农产品,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随着世界人口不断膨胀和耕地日渐减少,农业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高产出,是当今迫切解决全人类温饱问题最为现实的途径。全生态经营模式的核心是尽可能少甚至完全没有人为干预。可以想见,这种完全顺其自然的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产量难以得到保证。如果大规模实施全生态经营模式,则根本无法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胡克,洪建国.全生态经营模式的可行性与局限性[J].河北林果研究,2010,25(3):282-284
阅读数: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