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1)

目录

  • 1 什么是价值理性
  • 2 价值理性的特点
  • 3 价值理性的依据
  • 4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 5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整合

什么是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1)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因此,所谓的“价值理性”,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而不是看重所选择行为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价值理性最突出的代表。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二者为人的理性的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在特定的条件下,价值作为物与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既体现为物的价值,也由此引申为“意义”。价值理性关怀人性的世界,价值理性视野中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它不是在人之外的冰冷的客观实体,而是和人水乳交融的主客体混一的世界。价值世界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所在。

价值理性的特点

  1、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

  尽管泛主体论者认为人与万物都是主体,但我们依然认为人是世界的唯一主体,主客二分决不是历史的错误,没有主客二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我们反对主体面对客体的任意妄为,而赞成二者的对立统一。张载的“民胞物与”说包含着天才的思想,但“民胞物与”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贯彻到底,倘若陷人贯彻到底的偏执,人就势必不再是人,人就终将失去“民胞物与”的自信和能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同,它是以主体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理性。它不在于求得对客体本质、属性的正确把握,尽管它不能脱离这种把握,它的旨趣在于为主体而忧虑、呐喊、运思、谋划、服务,它恪守“人是万物的尺度”,它关注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执著于人的幸福。

  2、价值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

  它追求行为的合目的性。它并不忌讳功利,并不回避功利目的,但它并不以功利为最高目的,而是肯定功利又超越功利。它并不反对满足人的当下需要,但它强调当下需要的合宣性,并兼顾人的长远需要。它并不反对个体的需要,但它并不囿于个体需要,而是谋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赢。它并不否定人作为手段的意义,但它强调,“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作为手段,只有在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由此可见,价值理性所诉求的合目的性,既是指合乎人的目的,更是指合人本身这个目的。在价值理性视野中,人是终极目的,人是各种努力的终极关怀。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都是为了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都是为了推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现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趋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价值理性是一种批判理性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社会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人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时空中,人总是有缺憾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都是不完满的。而这恰恰是与“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的人的本性相违背的。因而,人总是面临着“是”与“应当”的矛盾、“是如此”与“应如此”的矛盾。价值理性对此有极其深刻的领悟,因此它总是要不失深沉地告诫人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存世界是不完善的,是需要改变的。面对现存世界,价值理性所扮演的不是辩护者、守护神的角色,而是批判者、超越者的角色。价值理性作为人类的批判理性,它关注人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它既为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的每一点改善而欢呼,同时又针砭时弊,正视现实中的缺失,为人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不幸缺憾而“扼腕”,并致力于解构、治疗现存世界。价值理性的这一规定性表明,它不失为人类的清醒剂。

  4、价值理性是一种建构理性

  价值理性不是“没有目标而造反,没有纲领而拒绝,没有未来应当如何的理想而又不接受当前的现状” “ 。价值理性对现存世界的反思、批判,蕴涵着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它渴望通过反思、批判、变革,从而实现超越,建构一个理想的、应然的、合乎人的本性和目的的美好世界。价值理性总是要为人类设置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是如此与应如此、是其所是与是其当是的矛盾,即在观念上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作为人类前行、趋赴的目标,给人以鼓舞、以引领。价值理性不只观念地建构超越于现存世界的理想世界,而且支撑、鼓舞、引领人通过实践去变革现存世界,建构应然的理想的世界,致力于使理想世界转变为现实世界。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正是在价值理性构建的理想的支持、鼓舞、引领下不断地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变、超越的,世界也由此而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使人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5、价值理性是一种信仰理性

  价值理性具有宗教维度的规定性,含有形而上的意味。人立于天地之间,生活于茫茫的宇宙之中,而且每个个体的存在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生命的终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世俗世界的逻辑。然而,人何以能不恐惧、不悲观、不迷失、不漂泊,而是虽则充满劳绩还能诗意地安届在大地(荷尔德林语),保持内心的宁静、灵魂的安顿、充满信心地趋赴无限的未来呢?个中的奥秘在于价值理性为人构筑了一个不断更新、充盈的意义世界,为人提供了信仰,并获得了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使人们拥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并不代表一切,但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

价值理性的依据

  一、价值理性的人本学根据

  价值理性最初是由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人们的行为时提出的与工具理性并行的概念,且不说韦伯是如何界定价值理性这一范畴的,就价值理性来自人的行为这一点,即表明在发生学意义上,价值理性之所以可能与人及其行为直接相关。

  那么人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就以“认识你自己”来启迪古往今来的人们探究人的奥秘。人的斯克芬斯之谜也表征着人的与众不同。两千多年的漫长探索并没有哪位哲人敢断言这一问题得到了真正解决。那人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首先认为人是一个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作为有生有死的生命有机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就此而言,人是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不满足于自身的“有限性” 和生存境遇的不完整性,力求超出生命的界限,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类生命价值的永恒,这表征着人又是自我创生的自为存在。

  人的这种自在而又自为的双重存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人既在时间中维系又在永恒中追求,既生存于现实的情景世界,却又时时运动着生命的意欲和力量。力图超越当下,而趋向于新的更高的自由世界。而正是后者表征着人之为人之所在。正如舍勒所说: “人是一个能够向世界无限开放的人。”因此,我们认为人又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它表征着人的本质的最突出的特征:人的未竟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人在其超越本性的驱使下,不断突破“曾经是”的规定,趋向“应当是” 的理想。一旦“应当是”实现为“实然”而成为“曾经是”,人就又开始了一轮新的超越与追求,人的生成是一个永远不会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完成的未竟之旅。他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的未完成状态,而人的生存必然是历史性的创造着和生成着,同时又不可能历史地完成的难题”。 就人的生成的未竟之旅来看,人的超越性正是人不断超越现存,不断创造理想世界,不断追求类生命价值的价值创生活动的人学基础,它确证着人的自由本质,构成了人的价值理性的人类学本体论根据。价值理性由此而可能并且不断生成着它的可能。

  二、价值理性生成的实践根据

  然而人的超越性不只是一种内在的意向性,它不断要求对象化为一种创造性行为,从而走向现实性。由此基于人的超越性根据的价值理性也不仅仅是一种意向性的可能,它在人的这种对象化的创造性行为中获得其现实性,并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那么人的实践是怎样的呢?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现实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实践创生活动就是人的本真生存方式。马克思把人的这一对象性的实践创生活动看作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指出,我们“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以自己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从自然界中获得自由,使自己的生活成为生动有意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而人的这一创生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这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有理性指导的实践活动。人的理性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和改造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人的这一理性特征使人的活动脱离了生命的自在性和盲目性,成为现实人的自为存在的实践创生活动,表征着人的自由质。理性就是适应这一自由自觉活动的内在要求,为着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实际的改造世界而生成和发展的。

  正是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生成与参与使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更“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以创生人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既要面向实事世界又要面向人自身及其价值世界,因而,人的实践活动就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通过改造现实世界,才能实现对对象的超越。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主体存在的基本特征。按照客体性原则,遵循客体自身的规律性,这是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表征着人的求真本性,呈现着人类理性行为中的工具意蕴。

  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充分体现着主体对自我所蕴含的内在尺度的自觉。主体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不断将自我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使其成为一种超越的价值存在,主体不断超越当下有限和欠缺的生存境遇,按照自己的需要构造属人世界,从而实现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永恒。实践活动的这一合目的性表征着人的求善本性,呈现着人类理性行为中的价值意蕴。

  正如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纬度,统一于人类实践中一样,求真意蕴所凸显的工具理性和求善意蕴所凸显的价值理性共存于总体性的理性之中。由此可以看到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理性内蕴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织与缠绵,并随着人在实践中的不断生成而走向未竟的生成之旅。

  三、价值理性是对人的自由的表征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理性归根到底都在实现人的两个宗旨:求真与求善。无论是人类理性本身的发展,还是思想家们对理性概念的反思,都表明以求真为宗旨的工具理性和以求善为宗旨的价值理性构成了总体性理性的两个纬度。人类的理性是总体性的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蕴含于人类的理性思维和理性活动之中,并没有超出理性,独立于理性之外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主“真”,价值理性主“善”,前者导向真理和认知,后者导向决断和行动。价值理性作为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 和人“应当是”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指向,它高于仅以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为主要指向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具有优先性,这不仅是因为价值理性既为工具理性规定价值目标又可以进人工具理性所不能进人的意义世界,而且也因为价值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本质所在,是人作为自由自觉的存在的象征。当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分也仅仅存在于逻辑的可能,二者共生于人类的理性实践活动之中,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没有以工具理性为基的价值理性是蒙昧的理性,同样没有价值理性统摄的工具理性也只是盲目的理性。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一)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

  工具理性的有效运行,以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而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却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因为,首先,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性也在历史地变化着。其次,在我们认识、掌握、驾驭事物及自身规律的过程中,有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因此,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体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再次,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为提高工具手段的知识含量,就必须增强现代人的主体性和科学技术力量。而要克服这些困难,把握客观规律,人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主要来自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提供的精神支持。

  (二)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

  没有工具理性的存在,价值理性也难以实现。工具理性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规律性的认知和驾驭,由此逐渐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则构 成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促进其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当人们依赖工具理性和深化了实践的范围和过程、实现了更大的目的并看到了不断发展的广阔前景时,人们对自身全面和自由发展的需求也就有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期盼。工具理性的不断深化使得价值理性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再到自由状态的现实展开成为可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着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互相提升的内在联系。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实现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开拓,不断促使价值理性确立新的人生终极意义与目标,为 实现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着现实支撑。

  (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M·谢勒认为:“每次理性认识活动之前,都有一个评价的情感活动。因为只有注意到对象的价值,对象才表现为值得研究和有意义的东西。”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了一定的目的,才会引发人们对相应工具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某种认知对象和操作对象的选择,是具体的工具手段存在和实现的前提条件。价值理性解决主体“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的问题只能由工具理性来解决。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对具体实践和环境的算计,使人能够在自身智能和体能的基础上达成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根据,相互支持。两者的有机统一,提供着“人—— 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促进着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打造出新的生活境界。工具理性所把握的是一个形下的、有限的、相对的经验世界,而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中,人们借助想象和直觉,直接透入那个形上的、无限的、绝对的超验世界。两种理性分别作用于不同层面,本无冲突,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工具理性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日益失落,两者关系的疏离和扭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危机的根源。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整合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重新整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近代以来二者发生分离,现代社会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失落。对这些非正常状况,工具理性的越位难辞其咎。因此,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并彻底扭转现代社会的精神状况和价值危机,就要树立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实践层面上有意识地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首先,在哲学层面上要树立起三项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我们应该明确,“人——社会——自然”大系统是真正的世界本体。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整合,就要在整体论原则指引下,充分认识到人、自然、社会都只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性质由整体的动力学决定,并通过在整体中的相互作用而被再创造,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人的价值只有在“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

  (二)相互作用原则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要充分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主体作用于客体,人作为创造者,以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另一方面,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在客体的制约之中学习自然界的智慧。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正如美国哲学家默迪所指出的,“根据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看法,当一个实体‘能将自己所属的更大整体纳入自身的范围之内时’,它才是它自身;‘反之,也只有在它的所有界面都能渗入它的环境,即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同一整体的时候,它才是其自身”“引。正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进化。

  (三)自然价值原则

  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谓自然界的外在价值,是它作为它物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 自然界作为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能满足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和其他生物的利益”。而“所谓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是活的系统,生命和自然界的目的是生存,为了生存这一目的,它要求在生态反馈系统中,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以维持系统内部或外部环境的适应、和谐与协调”。因此充分认识到“人——社会——自然”大系统中各个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存在合理性以及整个世界的价值内涵,是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当代视角。

阅读数: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