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论坛(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CAC)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focac.org/

目录

  • 1 什么是中非合作论坛
  • 2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背景[1]
  • 3 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脉络[2]
  • 4 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性
  • 5 中非合作论坛的特点[3]
  • 6 中非合作论坛的主要成就[2]
  •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一些非洲国家之间为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而举行的定期对话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每三年举行一次,首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10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背景

  中国和非洲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1956年与埃及的建交,中非正式开启友好外交关系,现已历经5O余载。2O世纪6O年代,中国与非洲国家是反帝、反殖统一战线的战友。在当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年代,非洲人民通过英勇斗争,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中国曾在本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勒紧裤带大力支援过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然而,世界并非处处太平,威胁和平、阻碍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冷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对外干涉的劲头有增无减,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国力孱弱的非洲国家面临外来干涉的严重威胁;不合理的国际经贸规则对严重依赖农矿产品出口的非洲国家危害尤甚,非洲经济日趋“边缘化”,社会发展面临着贫困化的严峻挑战。这样,包括中国和大部分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同样的不利境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诉求。

  如何应对挑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在世纪之交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些非洲国家提出,中非关系的发展应顺应变化了的形势,中非之间也应建立像美非商贸论坛AGOA、英联邦会议、法非首脑会议、日本东京非洲发展国际研讨会和欧非首脑会议那样类似的大规模高层联系机制,通过集体对话就共同关心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加强磋商与交流。中国认为,中方完全有条件,而且有必要探索新思路,为中非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构筑新的框架。1999年1O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致函有关非洲国家元首和非统秘书长,正式发出召开论坛会议的倡议,得到非洲国家普遍的积极响应。2000年1O月和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相继在北京和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中非合作论坛的创立是中非关系史和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创举。它是中国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迎接新世纪的一次重要的和有益的探索。

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脉络

  2000年1O月10日至12日,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高级部长级会议” 在北京召开,来自非洲45个国家的外交部长、相关部门的官员以及部分国际机构和地区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在开幕式上,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 的主旨讲话,回顾了中非交往历史,谈到了中非合作的共同目标——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合作纲领》对之后三年中国对非洲援助项目做出说明,其中“人力资源开发基金” 的设立是新世纪中国对非援助的一个亮点。为落实中方承诺,外经贸部和外交部继2000年11月联合举办“全国对非工作会议” 之后,又牵头于当年12月成立了由21个部门组成的“中非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为落实部长会议有关共识提供了组织保证。

  2003年12月15—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务实合作、面向行动”。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根据会议主旨,他提出了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四点建议。① 此次会议继承了第一次会议中提出的“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还给予非洲不发达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零关税待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基于互利共赢理念的援非政策,对促进非洲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次会议签署的《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宽了中非合作领域:增加了双方在政治事务及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具体合作框架;明确了双方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中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具体领域,并就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与非洲联盟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协调与支持做出框架性规定。

  2006年是新中国开启对非洲国家外交50周年,是中国对非洲友好关系迈进的“丰收年”,年初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年中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先后访问了十个非洲国家。11月3— 5日,首届“中非领导人峰会” 暨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 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世纪中非领导人首次聚于一堂商谈关乎自身前途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峰会的意义,非洲领导人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象征和再次证明了中非关系的友谊与团结,同时为未来建设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铺平了道路”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以文件形式——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确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即: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加强交流和磋商,以及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等五个方面内容。“新” 体现在中国和非洲都面临国际合作和发展的新任务,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双方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共同做出的战略选择,符合双方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平等”、“合作”、“互利”、“共赢” 等四项原则是贯穿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

  2009年11月8日,第四次中非合作论坛在埃及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中国和49个非洲成员国的外交部长、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和代表与会。温家宝总理和18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温家宝总理做了题为《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会议讲话,强调: “第一,加强战略协调,维护共同利益;第二,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改善非洲民生;第三,提升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四,促进人文交流,巩固中非友好;第五,拓宽合作领域,加强机制建设”。 这次会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从宏观理念层面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切实推进了中非关系的发展。中国提出了新的八项措施,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其中:教育与技术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中非合作的新亮点。特别是教育与技术合作,不仅提出中国帮助非洲培养学生和医疗合作,更提出了资助非洲博士后人才的科研,启动中非学者的互访交流活动,此举将为中非加深彼此认识、加强互信,培养中非友谊的后继力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2012年7月1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八位非洲国家首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以及50个论坛成员国外交部长和主管对外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等参加了开幕式,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的讲话。在谈话中,胡锦涛提出:今后三年中国政府将在五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经过与会各国代表讨论,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两个成果文件,提出了中非未来三年合作的路线图。对于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有南非学者评论到:这次提出的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伙伴关系将会为中非在涉及外部干预等安全领域的合作创造条件,同时,会议提出的创立中非媒体交流中心的构想,将会使中国和非洲人民摆脱对西方媒体的依赖,通过讲述中国和非洲自己的故事,增强人民之间的往来。 对于论坛在非洲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非洲标准银行集团提出:非洲国家应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非洲的区域性组织和政府间合作,以促进非洲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贸易,深化同中国的合作,促进非洲经济体的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性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于2000 年,至今已有近十二年历史。论坛的成立无疑是中非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引起世人关注。论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已演变为一个影响当代历史进程的重要机制。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论坛为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非洲这一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的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论坛倡导的一种双方平等互利的新合作模式,直接关系到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合法性问题。

  其次,论坛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尊重、平等互利、求真务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中国其他类似论坛所效仿。论坛从一种比较松散的组织方式演变成一种较为灵活、有相应辅助机构的固定机制。

中非合作论坛的特点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对话、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机制。它的成立标志着中非关系开始由政治主导型或经济主导型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务买、理性合作关系的转变。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非合作制度化、经常化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论坛每三年召开一次。在中国和非洲国家轮流举行。每次会议都推出切实可行的合作举措,使得中非合作制度化和经常化。会议期间.中非 领导人开展面对面的集体对话,共同促进中非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中非关系的发展。

  2.明确中非合作战略目标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上,中非双方就已经提出“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1月12日,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 明确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内涵。即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定位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得到非洲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认可,写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之中。中非新 型战略伙伴关系到底新在哪里?首先,新型战 各伙伴关系不同于传统的朋友关系:其次,新 型战略伙伴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战略伙伴关系: 幕三,在这种关系之下, 中非进行全方位、多 顷域的合作;第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以 互利共赢为基础。

  3.强调中非合作的原则

  早在2O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访问 {E洲时,提出了中国在处理同非洲和阿拉伯国 家的关系时的《五项立场》和中国政府对外提 供经济技术援助应该遵守的《八项原则》,这 些立场和原则奠定了6O、7O年代中非政治合 怍的基础。8O年代初,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国 提出了同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时遵循 “平等互利 、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

  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通过的《中非经 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提出中非将在未来发 展中遵循以下合作原则: “平等互利;形式与 内容多样化;注重实效;实现共同发展:以友好方式消除分歧。”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上,胡锦涛主席将中非合作的原则概括为四 点,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 同发展”。

  尽管各个时期中非合作原则的表述有所区 别,但是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如平等互利、 共同发展以及在合作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 件。这些原则是中非关系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 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基础,并受到非洲国家 的普遍欢迎。

  4.行动计划落实得力

  中国在落实与非洲制定的行动计划时能够 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并且相当雷厉风行。 前两次论坛提出的行动计划均已得到落实,比 如有关减债,中国在承诺的时问内,提前同31 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签署了免债议 定书,减免到期债务156笔,共计105亿元人民币。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确定的2004至2006年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已顺利完成,中方在“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 项下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1万多人。中国在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上做出的承诺也在顺利落实之中。中国对非援助、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中非经贸继续增长,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启动,中国援助非盟会议中心已经动工,免债、免关税等工作正在高效、有序进行。

  中非合作论坛的最大特点是互利共赢。中国在与非洲的合作中也实现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非洲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在减债、人力资源开发、中非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非合作论坛的主要成就

  回顾中非合作论坛创立外来历程,它通过构建制度化的沟通渠道,扩大了信息交流量,降低了彼此合作的交易成本,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需求有了深入了解,为中非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纵观中非合作论坛运行十余年的历史, “互助” 与“双赢”是双方合作的基本特征,前者体现在中非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权益和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后者则表现为中非双方在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互相学习。对此《纽约时报》也给予了肯定,认为“中国与非洲平等者之间的注重实效的关系,......以互利、互惠和共同富裕为前提”。

  发展中非经济关系是创建论坛机制的首要动因,论坛创立以来中非之间在贸易、投资和援助等合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构筑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实基础。据统计,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63亿美元,年均增长30% 以上,中国已连续三年位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目前在非洲中资企业超过2000家,涵盖50个非洲国家。援助是中非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这种多边合作机制,有助于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援非项目、合理安排资金,也可以扩大对非援助的政治效应。中国将援助重点移向那些重度贫困国家。在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方就承诺两年内减免非洲32个重债国共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在2006年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在卸去非洲国家负担的同时,中国还通过加强在社会民生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帮助非洲国家构筑自己的发展体系,从外部输血实现内部造血,这是当前中非经济合作的最大特色。对于中国对非投资的意义,非洲学者给予了积极评价:中国投资不仅有利于非洲本土企业,也为当地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商品。突尼斯驻华大使也认为:近十年来,非洲大陆实现了6% 的增长率,其中的2%应归因于中国。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政治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中非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日益密切、领导人互访数量和频率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中非安全合作也取得了新成绩。通过论坛框架,中非双方在联合国改革、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发展、人权、打击海盗等重大全球性问题上得以进一步协调立场、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自身权益。双方高层领导人的频频互访,既是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化合作的重要机遇。2006年的北京峰会,有42个非洲的元首或首脑出席了会议,“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美国,都没有做到过”。

  其后至今的六年中,非洲共有近百位的总统、副总统、总理和议长等政要访华或出席中方举办的活动。中方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对非洲国家的回访,以务实行动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前进,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领导人曾多次访非,尤其是胡锦涛在2006—2007年1O个月内访问了17个非洲国家,更是深受非洲国家好评,认为“(他)超过了任何一位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高层接触,为制度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2007年9月,中非外长在联大会议期间举行首次政治磋商,正式启动了论坛框架内的中非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同时,中非法律论坛和“中非地方政府合作研讨会” 等内政合作也已逐渐展开。在中非安全合作方面,中国也已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的出兵国,已派遣1500名维和人员在非执行任务。

  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科技合作,是中非关系中最具深远影响的一大领域,科学技术不仅为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在科技的传播过程中还构成了中非人民相互沟通的思想纽带,这将成为中国在非洲最为坚实的“软实力” 基础。在中国经济实力有限、政治影响力尚逊于西方的情况下,战略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弥补不足。非洲发展的关键要靠非洲本土人才,基于帮助非洲发展的真诚意愿,中国在各个层次向非洲国家提供智力支持。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逐年增加非洲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名额,从1999年的1138名增至2006年的2000名,2009年达40oo名。自2009年北京峰会以来,中方共为非方培训各类人员2.4万人。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提出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是中非科技合作的亮点,它旨在为双方一流学者和智库提供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以为出台更好的合作政策提供智力支持,现已支持中非智库和学术机构举办14场研讨会,资助中非学者500人次访问交流,支持学术机构开展课题研究项目28个。除了将非洲人请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之外,中国还派遣大批技术人员赴非洲帮助当地发展农业和医疗事业。自北京峰会至今,中国已向非洲国家派遣了42支医疗队,共有1200人次的中国医疗人员为非洲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桂梅.中非合作论坛及其经贸影响(A).亚非纵横.2008,1
  2. 2.0 2.1 薛琳.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脉落、成就与未来方向(A).亚非纵横.2013,4
  3. 张忠祥.中非合作论坛在非洲发展中的作用(A).国际交流.2008,2
阅读数:339